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可以有效弥补乡村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相对稀缺、产业发展不足等方面的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吉林省作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要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和开辟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劲动能。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现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要求,城乡融合发展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必须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高质量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扎实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强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协同匹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提高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打造智能化、人性化的数字乡村服务系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要加快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加大农村生态修复和治理力度,持续推进农村住房改造、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更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快推进农民现代化,通过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实现农民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转型,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要统筹农业补贴政策与农产品价格支持、农业保险等政策,完善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着力强农惠农富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政策保障。同时,立足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适宜农村发展的新兴产业,全方位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实现共同富裕,补齐中国式现代化在农业农村方面的短板。
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城乡融合战略支点。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载体和空间单元,县域经济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为此,要坚持把县域发展作为重要切入点,充分发挥县城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水平和指导能力。要聚焦县域高质量发展,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围绕转型升级蹚新路、项目谋划抓先机、关键指标谋突破。充分发挥县域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增强县域综合承载能力,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推动县域经济质量效益双提升,使县域成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
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新动能。农村“三产”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动能。要科学谋划产业布局,持续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各乡镇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经济发展实际条件,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产业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擎、以农村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转变思维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多途径增加农业附加值,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转变,拉长产业链条,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全面深入推进“十大产业集群”建设,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增值大文章。坚持从全产业链来谋划,做实做强乡村特色产业,全力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依托吉林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人参、梅花鹿、食药用菌等特色农产品产业,通过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全方位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推进特色品牌跃升工程,实现吉字号品牌“叫得响”“立得住”,提升特色品牌自信与底气。着力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实现吉林乡村特色产业从发展产品向发展产业转变、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从发展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转变,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激发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活力。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关键在“人、地、钱”,要积极推动人才、土地、资本要素平等交换与双向流动,充分激发城乡融合发展要素活力,提升城乡融合发展后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提高城乡要素协同配置效率。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持续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土地要素使用市场化进程。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完善农业农村支持政策体系,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持续优化财政投入结构,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提升支农政策效能,加强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规范引导金融资本进入农业农村,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引进、管理、流动、激励体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