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进新型工业化

赵金丹

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牢牢把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坚持改革创新不停步,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让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呈现勃勃生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技术创新、保障物质产品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创造高质量就业、带动其他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历史和现实表明,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推进工业化,既要遵循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国情,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我国已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工业体系全、品种多、规模大的独特优势更加突出,多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领域极具竞争力,先进制造业集群纵横铺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应用不断拓展……新型工业化推动我国经济强筋壮骨,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全新视野深化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作出原创性贡献,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要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处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有成绩也有短板弱项。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我国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根本在于彻底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打造新优势,增强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意味着生产力质的跃升,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只有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突出重要位置,才能更好地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牢牢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行稳致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出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推进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各方面,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定位、阶段性特征以及面临环境条件变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政策支持和人才保障,汇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合力。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把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落到位,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进一步让绿色成为新型工业化的生态底色。以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为例,当今的汽车产品已由单纯的交通工具转变为集机械、电子、计算、感知、视听、储能等多项技术为一体,各种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系统,要以创新为动力、以需求为导向、以品质为根本,深化拓展开放合作,依托产业体系和创新投入,推动汽车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让更多优质汽车产品进入居民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成果。

把科技创新更好落到产业发展上,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要推动传统制造业通过转型实现老树发新芽、添活力,同时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旗帜鲜明推动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发展,全面发力新领域新赛道。例如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方面,要加快提升创新能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做强做大自主品牌,打造过硬拳头产品和商业化应用场景,抓住“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等新机遇,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供给侧改革让企业“动”起来,推动全产业链加快突破核心技术卡点,通过需求侧改革让市场“热”起来,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要深入推进产业链固链、补链、强链,加快延伸新能源“三电”等产业链条,加快重点项目投产达效,务实推进产业生态融合发展,整合信息与数据资源,在重点领域抓好前瞻技术国际合作和产业化落位。要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和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基地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市场紧需的技术人才。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