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和睦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演进中,孕育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未来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让中华民族在文化的浸润和加持下更加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归属、评价和认同态度,它的形成建立在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和现实文化特色的基础之上。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几千年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各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文化、捍卫祖国统一、推动历史进步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难以形成强烈的共同体意识。只有当人们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时,才能产生对整个民族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几千年文明积淀中形成的中华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元素,拥有这样厚重的宝贵财富,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为此,必须进一步传承丰富中华文化宝库,更好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获得更多文化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是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筑提供了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不论是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秦朝的“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还是汉武帝推动的“罢黔百家,独尊儒术”,抑或唐朝时期盛行的“兼容并蓄”社会风气,这些都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不断加深的。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持续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教育、宣传、文艺等多种形式,让各族人民更加深入了解和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更好地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和活力。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帮助其更加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继而成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力军和重要力量。
积极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产业是助推各民族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产业,是展示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宝贵经验,是各民族和谐共处的必然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以培育和打造文化产业、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引领,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在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中,让各族人民实现意相知、心相连。充分利用历史遗迹、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等丰富的文化资源,积极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产品,充分发挥其在弘扬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重价值。要注重实践体验,组织各族群众参与实践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刻地理解认同中华文化,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要强化宣传引导,拓宽文化传播的渠道和方式,以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内容及有效载体、抓手和平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象化、立体化、动态化呈现,融入各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其在中华文化的洗礼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持续激发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