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和民族的精神风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要认真研究新时期青少年的新变化新特点,全力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引领青少年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强化教师政治素养,夯实立德树人根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教师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所在。政治强、情怀深是思政课教师素养的统领之要。思政课教师要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在教学实践中给予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滋养,帮助学生形成崇高理想信念。学校应组织教师定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通过专题讲座、研讨会、在线课程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引导教师深刻领会其时代意义和实践要求,并在实际教学中将党的创新理论深度融入课程体系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大政方针,增强其政治认同感和责任感。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科学的师德考核体系,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价和晋升的重要依据,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同时,积极推进榜样人物、优秀教学成果评选表彰工作,加大精神荣誉、发展机会等方面的奖励力度,提升思政课教师育人内驱力。
挖掘专业学科思政元素,构建大思政格局。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应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元素深度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管理体系等各个环节,构建以“学科思政”为引领、以“课程思政”为主渠道,以“日常思政”为主阵地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历史课程中,通过讲述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语文课程中,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在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中,通过介绍科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育实效。国际形势波谲云诡,国家建设日新月异,思政课教学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内容为王、科技为辅,做到常备常新、常讲常新。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育质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思政内容的理解。要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增长见识、锤炼品格,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拓展红色教育基地、社会实践项目等思政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精神洗礼和思想升华。强化个性化教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优势,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塑造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其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而持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牢固树立思政育人的自觉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储备,深化思政教育与各专业课程的紧密结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更大作用。要积极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学科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积累更多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素材,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力量,推动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