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机器局旧址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城区内,松花江在这里拐了个弯儿,冲击出一大片滩地,水陆交通便利。140多年前,吉林机器局就修建在老吉林城东的这块平坦的金银滩上。
2024年5月,吉林机器局旧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不久前,我参观了这座尘封多年的院落。
博物馆展厅是昔日车间厂房改建的,开放的一号展厅面积不大,展出的内容令人震撼。走出展厅时,已接近中午,坐在休息处的长椅上环顾着旧址院落,岁月流淌过的印迹依稀可辨……
秋日耀眼的日光透过树隙,斑驳的光影洒在草坪上、石板路上、青砖墙上。标注着年龄的古树、挂着“船厂码头”的景观牌坊、幸存的院墙角楼、青砖到顶的厂房……所有的,那般宁静,是那种阅尽千帆、历经风雨后的静寂。
参观的人不多,博物馆院子里几个晒太阳的老人正招呼着玩耍的孩子回家吃午饭,院落一角的吉林市艺术中心此时也静悄悄的。几个参观者围着另一座未开放厂房的围挡,慢悠悠地辨认着,诵读着围挡上各种字体写的《松花江放船歌》:“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
作为吉林人的我,无数次走过这方被叫作“东局子”“东大滩”的地域,却第一次走进旧址院落聆听往昔的故事。
1881年,清政府筹资建设的吉林机器局,是“洋务运动”时期为抵御外国列强重金兴建的军火工厂,是中国东北地区近代工业的开端地之一。中国造币史上第一枚机器制造的银元和纪年最多的“元宝”,就出自这里。东北第一座近代工业机构、东北第一座兵工厂、东北第一所技术学校、东北第一艘汽轮船,都诞生在这里。
1900年,被沙俄军队强占时,这里是当时东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最全、技术最强的军工企业;1931年被日本殖民者占领时,这里叫作吉林军械局,今天,院子里青砖厂房的前身就是吉林督军张作相的军火库。
一百多年前,这里拥有先进的机器、技术和以强国为己任的先贤志士,生产出了当时一流的军械弹药。然而,却未能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初衷,富国强兵的梦想更是化为乌有,最终没能逃脱受制于人的悲痛。
东北解放时,这里由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七办事处接管,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国家军工企业历经40多年的发展更迭,直至上个世纪末闲置并加以保护。2001年、2007年分别被列为吉林市、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块土地的辉煌与荣光,流过的血、泪……令人惊叹、唏嘘。在现存的不到原址面积十分之一的博物馆院落里,老旧的南大门、角楼、厂房,苍劲的古树,以及孤零零伫立在展厅玻璃罩内石质的机器局界碑,该是这一切的见证者。
走出博物馆院落,仰视着旧址南大门门额上的阳刻铭文“1929”, 守望这段相距不太遥远的历史,让人真切地知晓了吉林机器局的故事、这座城的故事、这方人的故事。
吉林机器局跌宕的历程展现着这座城厚重的文化和沧桑的过往,记录着沉痛的教训和无法释怀的情结。
吉林市,这座国内唯一的省市同名的地级城市,名字里镌刻着不寻常的身世。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块黑土地在民族自立自强的拼搏中从未缺席,历尽奋进与荣华、屈辱与伤恨。
新时期的文化建设,让沉寂的往事公诸于世,让走过这里的人们愈发敬爱这块土地,感受着这块土地洗尽铅华后的从容、大度。正如旧址博物馆与市艺术中心的共处、与出出进进沐浴在阳光里的老、少邻里们的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