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都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体现党的性质和宗旨,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回顾中国的改革事业,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守正创新中坚持和发展党的理论优势,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从而确保改革能够获得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方向指引,用生动的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指导,确保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保持改革的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同时,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最为根本的理论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吸取历史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接续了过去的正确探索,把改革的旗帜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掌握在手中。一方面全面走出“抓革命、促生产”的误区,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夯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阐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和改革本质意涵的把握,夯实了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根基。
始终葆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高度自觉,确保中国改革能够获得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是党领导人民建立在高度历史自觉基础上推动发展的伟大事业,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改革实践越深入,对理论的现实需要就越强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其中就包括对改革开放的经验进行科学总结。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勇于面对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实际,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在这一进程中,我们党在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等成功经验的同时,把顶层设计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更加注重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改革篇,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回顾改革历程,我们党在改革的方向原则、目标任务、战略策略、价值导向、判断标准、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方面不断深化认识,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取得新进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在中国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确保中国共产党能够以宽广的理论视野驾驭改革全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对我们党的考验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党历来强调,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而不是只用来背诵和重复的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就是为了提高党在复杂局面中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方面,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就包括善于抓住和处理好事关全局的重大关系。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更加自觉、更加成熟,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必须坚持”。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全局中重大关系的认识,强调“坚持系统观念,要统筹兼顾、辩证施策,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推进改革的方法上提出“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极大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辩证法,为中国改革航船行稳致远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