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就业工作所服务的重要群体。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既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是高校必须回答好的重大时代课题。
构建精准高效的就业服务体系。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超过1170万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必须强化就业市场开发,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高校应主动承担起与区域行业院校、就业联合体以及地方人才、组织等部门的联系与交流任务,为毕业生就业构建行业和系统平台。积极推进云就业平台的升级改造,持续提升云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这一创新模式,精心策划并实施线上就业服务活动,对云就业服务平台的功能进行全方位升级,实现用人单位线上注册审核、网络视频双选会、空中宣讲、远程面试、网上签约、线上投递简历以及数据多维统计等多项功能,有效促进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和精准对接。同时,要积极利用校友资源,深化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与校友企业联合,探索多元化的教育培养模式,构建“助力就业共同体”,从而促进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打造专业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构建全面覆盖、全程贯穿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首先要深化就业与专业设置的联动机制。高校需进一步加强招生、培养、就业等各环节的全链条保障、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服务,全面审视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毕业生就业的质量,将其作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和招生计划调控的关键依据,确保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全面开展新兴技术通识教育,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积极开展“全链条” 生涯教育建设,针对职业探索期的大一新生,强化其学业认知和生涯意识唤醒,通过入学专业解读、榜样引领等方式引导新生进行学业规划;针对职业准备期的大二、大三学生,全面推动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强化,深挖专业能力提升、竞赛类别和实习实践渠道资源,深化学生对职业、行业的认知;针对职业冲刺期的大四学生,强化学生求职技能,依照学生求职周期,预先提供培训和指南,创造更优质精准的实习锻炼机会,为其成功就业提供更大助力。同时,打造校、院、班“三层次”就业指导教育活动载体平台,实现就业教育整体联动、全员参与。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专兼职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按课程方向构建”的方式,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遴选工作,定期开展集体备课会、教研室教学研讨会,明确教学任务、交流教学经验、加强教学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抓好价值引领,帮助学生找准就业定位。就业育人是“育才”与“育德”的统筹兼顾,必须坚持以“三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高校应进一步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有机结合,将树立正确就业观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就业典型宣传,强化典型示范引领,营造“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榜样就在身边”的浓厚氛围,激发更多大学生投身国家战略需求的意愿和行动。要引导学生确立面向关键领域的就业导向,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强化向关键区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等关键领域输送毕业生的力度。积极组织学生深入重点领域参观考察、实习实践,教育引导毕业生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的宏伟事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专业技能和个人潜能,让青春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未来产业创新中绽放光彩;引导学生确立面向基层地区的就业导向,紧密对接各地各部门,全面收集“选调生”“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应征入伍”等基层项目岗位需求,不断拓展基层就业岗位供给,举办基层就业校园招聘活动,积极向毕业生推介相关的就业政策,加强基层就业毕业生典型选树与宣传表彰工作,以此激励和引导广大毕业生积极投身西部、扎根基层、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