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人才是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力,是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产教融合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联动的有效路径,在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应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机,坚持创新引领,加强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夯实人才基石,因地制宜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是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人才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持久性、系统性工作,培养人才不仅要符合当下的用人需求,还要综合考虑产业外部发展趋势和内部运行规律,从而制定出清晰且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传统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忽视了人才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现象导致教育的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在内容、数量以及质量上并不匹配,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凸显。广大高校应紧扣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依托,根据自身现有的能力与发展情况,结合产业发展及企业用人需求,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出契合实际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图景,着力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摆脱传统教育理念的制约,推动教育改革,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的层次,实现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与需求协同、理论与实践协同,促进企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的要素融合、精准对接。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既要保证普遍性,以产业基本需求为首要考量,因地制宜制定培养方案;同时也要考虑其差异性,充分考量人才主体差异化价值,引领和指导学生开展对行业内专项领域的探索,做到因材施教,人尽其才。要紧跟时代脚步,根据产业需求变化以及人才发展特征,适时调整、不断完善、持续更新,形成更契合产业创新要求的高质量人才培育模式。
加强校企沟通,共建人才培养体系。企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微观组织类型,是推动技术飞跃、助力人才成长的主体,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的创新载体。加强校企沟通合作,能够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优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既包括对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能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成果顺利过渡到实际工作过程中。高校要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及时获取行业前沿信息,与企业共同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并根据调研结果及时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撤销人才严重过剩的专业,合并相似度高的专业,新设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度对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效。同时,要通过与企业合作,打破学科壁垒,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最大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形成人才发展新合力,构建产业出题、校企答题、市场阅卷的新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以创新为导向,以教学专业建设为核心,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更精准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完善核心课程体系,淘汰落后课程设置,在理论课程中融入企业真实案例与实操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做到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协同育人平台。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加深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联系,为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加强校内外协作、拓展校外教学实践空间等奠定坚实基础,从而更好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通,实现产教融合,持续激发校企协同育人动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应加强与同类别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学术交流、业务培训、科研合作等,不断强化教学研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打造优质课堂,开发适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教育资源,从而推动教育研究水平的全面提高。要进一步强化与企业的合作意识,坚持以企业为主导,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人才理论知识传授与企业实践锻炼的有机融合,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通过建立企业导师负责制,定期安排企业导师入校授课,为学生提供更精准、更全面的工作技能指导,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以此拉近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搭建探索社会的桥梁。同时,要加强与企业间的科研合作,发挥高校的人才和研究优势,将科研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全面结合,实现理论研究为实践操作所用,着力建立以实践应用牵引基础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创新研发的良好生态链,更好促进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资源优势互补,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协同发力,培养更多产业所需、企业所求的新型高素质人才。立足打造产业发展急需的卓越人才,各地应依托地方特色资源禀赋,推动产学研用互嵌融合,不断拓宽科学研究领域,激发企业创新研发动力,打造特色化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