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不仅需要经济上的繁荣,更需要文化上的积淀与延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能和支撑,是维系乡村社会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对于建设文明乡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也具有重要意义。新征程上,必须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准确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丰富内涵和基本规律,用好地方文化资源,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高质量发展,持续激发振兴活力,让文化振兴“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硬支撑”。
深挖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乡村振兴,文化为魂。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得到有效激活,乡村文化业态丰富发展,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等发展目标。乡村文化蕴含丰富的历史智慧与民俗风情,可以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无限动能。为此,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以行之有效手段充分彰显其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如深入挖掘整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形地貌、水域景观、特殊气象、历史遗址、传统饮食、传统服饰、民俗节庆、名人轶事、故事传说、文化记忆等历史文化资源,并将蕴含其中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展示出来,发挥好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持续激发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与自豪感,进而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要在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基础上,努力实现资源的产业化转化。要大胆探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充分利用乡村文化吸引外部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走好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以吉林省延边州为例,延边州持续加大对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已拥有19个国家级、90余项省级、141项州级非遗名录项目,覆盖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曲艺、民俗等多个领域,构建起了全面而丰富的非遗项目体系。这些项目的持续创新与发展,不仅极大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态,更通过文化产业的兴起,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双重繁荣。
强化文化人才培育,激发乡村文化振兴内驱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其质量与数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与持续后劲。新时代新征程,要加大对乡村文化人才的培育力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创业热情、创作积极性,为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近年来,吉林省构建了全方位的人才回归与培育体系,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如降低创业门槛、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发了青年学子返乡投身文化产业的热情,同时人才回归还带动了资本、信息等资源回流,更带回创新理念与开放态度,这些无形资产带动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文化繁荣。未来发展中,要持续强化保障支持,推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改革,着力形成人才服务乡村的正向激励机制,大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与公共服务水平,为广大文化人才施展才华、长远发展厚植肥沃土壤。要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在广大乡村形成爱才、敬才的良好风尚,营造有利于文化人才发展的社会氛围。引导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依托高校与职业院校开设相关培训班,加大基层文化人才教育培养力度,并利用在线教育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知识与信息的平等共享,让人才随时可学、想学就能学。在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农民既是受益者,也应成为积极的参与者。要深刻认识农民的主体作用,切实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有效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升农民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文明乡风,筑牢乡村振兴之“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乡村社会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提出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涵养文明乡风,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其潜移默化地融入乡村生活,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乡村氛围,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比如,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推行“约、理、评、议、禁”五位一体实践,通过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评选模范人物、开展村民议事会及禁赌禁毒反诈宣传等措施,全面提升了农村自治水平,营造了积极向上、和谐安全的社会氛围,实现了基层治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未来应强化优秀典型培树,倡导科学文明生活,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引导乡村百姓厚植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文明观念,建设风清气正的乡村社会,筑牢乡村文明根脉,让农民群众守得住“根”,留得住“乡愁”,看得见“远方”,更好助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