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推动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国,不仅需要教育方法与技术的革新,更需要理念与精神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强调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弘扬教育家精神,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更是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新征程上,广大教师必须深刻领会、全面践行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理想信念为“魂”,以扎实学识为“基”,以创新精神为“翼”,推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共筑教育强国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就有培筑教育家精神的丰厚沃土。“师,范也,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严然后道尊”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等等表述,是绵延至今优秀师道文化的记载。教育家精神源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是在中华传统师道文化沃土中自发自觉生长出来的,是广大教师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教育的特有价值、思维和文化内涵,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事业的高度热爱、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的一种精神品格,是中国教师“特有的”精神素质。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家精神的培树,对教育家精神内涵作出深刻阐释,将其总结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为造就支撑教育强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广大教师应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坚守砥砺奋斗、耕耘杏坛的价值追求,葆有自信自强、踔厉奋发的不竭动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教书育人本领,涵养笃行实干品格,厚植改革创新意识,切实肩负起“‘梦之队’的筑梦人”神圣责任,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以教育家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争做推动教育发展的“大先生”。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的“达则兼善天下”,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彰显了中华儿女至深且远的家国情怀。近代以来,一大批教育家秉持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书写了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兴国再到教育强国的感人诗篇。尤其是新时代,黄大年、张桂梅、陈立群等教育领域楷模,以心系“国之大者”的深厚情怀和脚踏实地的担当作为,树立了新时代“大先生”的典范。新的征途上,广大教师应进一步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深刻认识到建设教育强国在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坚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统一起来,把个人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强国梦,担负好“灵魂工程师”的时代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培养更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以教育家精神涵养育人智慧,夯实教育强国之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工程,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渊博的知识水平、综合的职业素养,才能承担起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教育家精神强调教育的人文关怀,倡导教育的开放性和实践性;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灵魂的唤醒,目的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厚植育人智慧必须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在教育实践中注重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和能力。要始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体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环境。同时,要勇于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积极探索跨学科、跨文化的教育模式,尊重学生个性、资质、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契合学生个性和特点的施教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激发潜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
以教育家精神砥砺改革创新品格,激发教育发展澎湃动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一流的教育家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领域,尤其进入新时代,我国教育已迈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发展要求。广大教师必须以教育家精神砥砺创新思维、激发改革动力,持续探索求新,根据学情完善教学思路,灵活设计教学方法,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全力打造目标分层有梯度、课堂知识有密度、学术思想有高度、核心素养有厚度、探究思维有深度的育人场域氛围,更好适应时代所需、学生所要。要练好改革创新、教书育人的“看家本领”,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立足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不断充实拓展自己,提升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能力,并将其及时转化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带领学生探索科学发展前沿,做好学生发展的领路人,用教育家精神擦亮创新底色,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