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作出部署。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之际,《求是》杂志重新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未来发展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深化改革、守正创新中坚决扛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努力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绵延不竭的精神动力。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历史和现实无数次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每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坚持运用先进文化引领方向、鼓舞士气、凝聚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念之系之,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入总结新时代文艺工作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新要求,深刻回答事关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将党对文艺工作的认识和实践提升至新的高度,为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党领导中国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是一座继往开来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文艺事业锚定价值航向,擘画宏伟蓝图。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下,新时代文艺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破立并举、激浊扬清,山清水秀、百花齐放的文艺生态逐渐形成。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拥有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要毫不动摇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以系统思维驰而不息地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推动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积极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实践,创作越来越多饱含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新时代中国文艺百花园更加气象万千、硕果累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特点、新趋势,反映好人民心声,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走进基层一线,同群众打成一片,创作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激发人民投身民族复兴伟业的积极性。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励更多普通大众投入火热的文艺创作实践,让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登舞台、唱主角,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贡献力量。
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兼具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和精神力度的优秀作品。“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创作是创造性劳动和复杂的精神生产,优秀文艺作品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标识着一个时代文化成就的高度。要强化文艺理论研究,拓宽文艺发展实践路径,将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通过优秀作品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强化培育培养,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高素质艺术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要提升政治站位,确保文艺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勇于直面和回答时代课题,深刻反映时代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精神图谱。要做好艺术人才教育培养工作,完善学科体系建设,优化素质教育机制,引导和激励艺术人才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要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持续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培养适应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文艺实践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坚守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用高尚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引领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