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创新人才的“集聚地”、产业创新的“孵化地”,在促进新质生产力跃升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这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指引。
强化综合改革,为向“新”强“质”发展奠定基础。高校处在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交汇点上,有责任也有能力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育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地结合起来,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科技赋能和人才保障。必须向改革要活力,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立足新质生产力和时代发展需要,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积极变革,特别要在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方面用足功夫,以更高的历史站位、更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找准创新驱动发展与服务经济社会的“结合点”,努力提升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围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任务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全面谋篇布局,推动开展新质生产力理论研究,增强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认清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进而积极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要科学重塑科研组织结构,着力建设跨院校、跨学科、超学科的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协作,持续增强机构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不能单兵作战。要着力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创新办学机制,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延展高等教育边界,在提升自身服务新质生产力能力水平的同时,持续强化与政府、行业、企业间的协同合作,努力建立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复合体,在推动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中体现担当,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向“新”提“质”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所需之才。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主导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核心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有高质量、高素质人才为支撑。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其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推动作用,必须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人才培养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与行业发展和产业振兴深度关联起来,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产业和行业,建立教育链与产业链全面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实施多维度、多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储备人才。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一体化谋划,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教育教学新手段、新载体,建立多元融合的智能化教育新模态。着重做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打造更好的育人生态、创新生态和服务生态,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有组织地将人才培养与重大科研结合起来,一体推进高层次人才引育使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力量。
推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是生产力变革的重要载体和场域,新质生产力之“新”突出体现在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上。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必须强化自身特色优势,更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建设、调整各环节机制,努力形成“学科围着产业转、专业支撑需求走”的良性互动关系,淘汰和取消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时代需求的学科专业,优化和新增一批能够助力和推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专业和学科群。尤其要打造与新兴产业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急需专业,深入探索构建同国家新型工业化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满足我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需要。加强学科间交流、合作与融合,切实建强基础学科。坚持以底色、特色和亮色为抓手,促进传统学科专业提质增效,围绕新质生产力要素组合及时增设新兴学科专业,积极培育交叉学科,更好实现学科功能互补。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重要目标,进一步深化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发挥好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的现代产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作用,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更好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