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东北大地

我自苍劲

□杜 波

在松嫩平原与科尔沁草原间有一片“海”——名曰向海,这里有一片蒙古黄榆,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野生植被,素有亚洲最大蒙古黄榆树林群之称。它们虽历经风雨沧桑,至今仍苍劲挺拔,如同时光遗落的智者,用斑斓色彩和繁茂的枝叶无声地倾诉着古老的历史和悠久文化,如雕塑般矗立在沙丘上、水塘边,抒写着生态自信的影像画卷。

当你登上向海保护区的瞭望塔,看霍林河千回百转,徜徉蜿蜒,远远望去,如此美妙的“金枝玉叶”,俨然是一片绵延数里的“黄金树林”,稀疏地分布、交错在湖泊和草甸之间。随着季节变化,树叶的颜色不停地更换为嫩绿、翠绿、浅黄、金黄、橙红、黄褐色的外衣,美得像个意外,美得令人陶醉!

蒙古黄榆学名大果榆。在向海湿地众多的植物中,“黄榆”最有代表性,是科尔沁疏林草原标志性树种。它是世界上稀少珍贵的树种,榆科、榆属,为天然次生林。它生于海拔100米以上地带的山坡、谷地、黄土、固定沙丘中。由于气候变化等自然原因,如今仅集中分布在吉林省通榆县西部向海保护区和兴隆山镇境内,近2万公顷,其中有一处蒙古黄榆核心区(2500公顷)。经相关专家测定,这里的蒙古黄榆平均树龄为百年以上。蒙古黄榆有耐严寒、抗风沙的特性,与西北胡杨有诸多相似之处,故被誉为“北国胡杨”,也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熊猫”“活文物”“活化石”。

黄榆在没长出叶子之前,就长出一串一串的榆钱儿。一串一串的,真像古代铜钱。而榆钱儿也给我的童年留下了温暖的记忆,一首童谣唱道:“正月过得快,二月来得早,三月让小嘎子吃个饱。”其实生榆钱并不好吃,有点黏,还有一点点甜味,但在母亲手里,却可以做成三种美味——榆钱蒸菜、煮粥和榆钱窝头。“榆钱儿”其实是种子,可安神健脾,其皮、叶也可食用,故黄榆在当地被称为“神树”。每每有人走过,都要在树下表达敬意,这也是热爱与守望生态的一种精神寄托。

蒙古黄榆粗糙的外形,使人感受到它苍浑与凝重、遒劲与强健的力量。它树干直立,树高一般在3—5米左右,用几条枝干撑起一蓬优美的伞状树顶,犹如舞者,展开绿色的舞裙。几十株上百株,组成一个群落,更象征着团结与凝聚力。蒙古黄榆“生长极其缓慢”,碗口粗径的黄榆就达几十年,径大的更是达百年或上百年之久。

而正是这种“慢”,造就了蒙古黄榆足够坚硬的木质和细密的年轮,难怪有人形容——“榆木疙瘩,刀劈斧砍,费牛劲了”之说。这使得蒙古黄榆木成了北方家具的主要用料,用其制作的手串等非遗手工木作,也相当流行。就连蒙古黄榆的“枯身”也是宝,利用蒙古黄榆树朽木的自生形态及枝桠的畸变形态创作出的树雕,不仅展示了艺术家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对自然材料的敬畏和再利用的环保理念。

蒙古黄榆,是对“改变不了环境,就适应它”这一哲学思辨与生命力的完美诠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雕凿了蒙古黄榆的苍劲挺拔,亭亭如盖使人不由得一步三叹,击掌叫绝。那枝叶如同野兽一样疯狂地向四面八方伸展,仿佛在向天地宣誓,要战胜风沙、干旱和寒冷。远远望去,它们有的像古藤盘柱,有的如游龙过江,有的若霸王挥鞭,有的似八仙过海。有的笔直挺拔,如坚毅的卫士;有的枝干盘曲,似灵动的舞者。那一株株、一簇簇、一排排、一层层,千姿百态,倒影连连,满目尽是苍翠;那些沧桑弯曲的枝干依然桀骜,有尝尽世间风雨后的不屈气魄,亦有枝繁叶茂的雍容美与历尽艰难险阻后的豁达气节,更有悬根露爪的雄伟与透骨之美。难怪有诗赞美蒙古黄榆:“为立其志而不惜瘦其身,为铸其魂而不惜瘦其相。生当百年不死,上身抗争;死当百年不倒,以骨担当;倒当百年不朽,以魂守望”的溢美之词。

据当地人说,自从有了黄榆之后,当地滚滚白沙被驯服,茫茫草原、星罗棋布的沼泽被滋润,各种珍禽异兽得以生存,一方百姓获得安居乐业。的确,蒙古黄榆林已成为向海重要的生态屏障,为国家一级保护珍禽东方白鹳的栖息、繁衍提供了天然的隐蔽场所。同时,它对土壤保持和水源净化有所贡献,对于农田防护和城市绿化也有重要作用。

如今,向海蒙古黄榆林景区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央视播放的电视风光片《家在向海》、央视拍摄的电视剧《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永远的田野》“乡村三部曲”中都摄录有蒙古黄榆林珍贵的影像,还有国内名家拍摄的蒙古黄榆林的摄影作品,国家邮政局2005年发行的《向海自然保护区》特种邮票中亦有“榆林”票样。这些宣传都展现了蒙古黄榆不朽的傲骨与神韵,也让更多人关注大美向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融、共促、共享的生态愿景。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