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0版:理论

以“三全育人”为统领 筑牢“大思政”育人格局

王芙蓉

教育在国计民生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中具有战略性地位。“三全育人”理念是全面推进学校育人工作、提高育人水平、构建良性教育生态和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认识基础,从育人主体、育人实践、育人空间三方面,为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锚定了方向,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生动解答。发挥好学校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凝聚“大思政”育人力量,就要建构以“三全育人”为统领的“大思政”育人模式,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性、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是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导力量。要通过定期邀请特聘教授讲学、组织教学交流研讨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引导教师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领学生向善向美,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同时,要积极开展面向广大教师的数字技能培训,为思政教育实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奠定基础。思政教育并非高校一家之责,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广泛参与、同向同行,为学生打造优质成长环境,帮助其更好地掌握科学理论、观察社会、理解时代,全力画好思政教育的“同心圆”。积极构建多元化交流渠道,打通信息壁垒,强化联系协作,不断促进思政课堂和家庭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的深度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更多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卓越人才。

丰富思政课堂形式,拓展实践教学空间。课堂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应善用大思政课,用好社会大课堂这一载体,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统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一方面,厚植专业涵养,建强用好课堂主渠道。持续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深化实施“青马工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学科特点制定教学制度和教学内容,打造差异化、专业化教学模式;以微党课、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翻转课堂、互动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实践教学共同体。实践出真知。提升思政教育质效,必须用好实践教学资源,积极打造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模式。切实发挥“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的作用,讲好新时代伟大实践,让学生深刻感受新时代伟大变革和巨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积极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景点参观学习,以情感共鸣带动学生深化思政认识;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课外实习、经验分享等项目,让学生通过体验式教学获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长效发展;倡导学生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三下乡”、支教、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构建多元育人体系,巧用思政教育媒介。高校思政教育应善用多样化的育人资源打造科学教育体系,同时巧用智慧化手段推动教学改革。积极发挥第二课堂育人优势,增强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充分运用党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平台及“一帮一”互助小组、爱好特长俱乐部、一站式备考协会等载体开展思政教育,凝聚更多教育力量。基于“大创”“互联网+”“挑战杯”等综合大赛,鼓励青年学生养成锐意进取、创新求知的竞赛精神,提高他们社会适应力和职业竞争力。努力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拓宽“大思政”工作的教学场域,借助数字技术和相关媒体开展红色达人网络征集、党纪党史有奖问答、历史基地直播讲解等具有新鲜活力的育人项目。融合智慧课堂、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智能信息平台,升级“大思政”教学范式,推动课程思政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育人效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