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圈是指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既是城镇化发展规律使然,也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现实所需。吉林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并强调 “开展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县城城镇化水平提升、长春都市圈培育、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四项行动”,这为吉林省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指明了方向路径。未来,应立足吉林发展现状,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为引领,强化首位城市带动效应,推动都市圈内优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不断激发区域协同发展新活力。
完善路网支撑,优化空间布局。都市圈建设关键在一体化,基础在交通互联。吉林省都市圈建设应以长春现代化都市圈为核心,统筹极核布局,推进圈层递进,建立点轴联动,实现全省区域协同发展。一方面要从区域整体经济利益出发,以当前城市空间格局为基础,发挥轴带空间的最大效用化,统筹安排城际性交通联网体系,打造一体化路网,统一环境与基建标准,加强基础设施互补合作,增强承载能力,避免城市扩张与衔接过程中的重复建设与各自为政问题,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互通共享。另一方面要把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全国性、区域性交通枢纽建设工程打造好,构建高速公路环线建设的小时化经济圈,并融入哈大、京哈两条发展轴,强化东北亚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北线重要节点城市、中蒙俄经济走廊节点城市、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腹地城市的重要战略地位,以空间优势为基础,打通交通节点,推动都市圈内资源有效利用,带动全省协同发展。
增强带动效应,发展产业集群。都市圈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同城化发展的主要支撑在产业。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应进一步深化区域产业的配套协同集聚,充分挖掘四平、公主岭等地汽车和现代农业等产业优势,推动其与长春相关产业的深度对接,分工协作,努力形成联合、互补、转移、续接等多样化产业发展格局。一是建立汽车产业集群。发挥长春汽车产业发展优势,突出模块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方向,推动区域内各方融入共建长春国际汽车城,并向电气化、数字化、网联化的创新方向发展,从整车的设计与研发、配套零部件的生产与安装、整车的生产与物流配送及新能源汽车、电池关键材料等为主体的汽车服务业培育等方面强化联合,努力促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各领域协同合作,打造集聚增效、优势突出的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二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依托“长吉平”域内商品粮基地和重点蔬菜生产基地,重点开发玉米精深加工、设施园艺产业、畜禽产品加工及生物质资源,发挥特色农高区优势,坚持绿色有机和精深加工方向,打造国家级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三是提升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水平。利用好城乡融合试验区,打造并完善“智能制造产业园”,发展与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高新技术产业,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引导和规范各关联企业协作,同时借助长春市科技优势,推进高新装备制造业高质量产业化发展。
优化公共服务,实现资源共享。推进都市圈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应坚持公共服务均衡普惠理念,从社会保障、教育资源、生态环保等方面打造共享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人力资本、优秀企业家、管理人才等在区域内流动互助,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产业协同发展、市场多元开放交流的一体化格局。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发展情况,从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手,扩大保障群体、丰富服务内容、提高保障标准,确保标准服务事项落实落细,使区域内居民共享住房、就业、医疗、交通等多方面的公共服务资源,逐步缩小都市圈区域内公共服务差距,激发服务市场潜能。
培育创新载体,激发内生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区域协同发展活力。一方面要打破创新服务、主体合作等方面壁垒,完善以科技中介、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政策咨询、技术转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大数字技术研发与高新技术整合分析,加速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创新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要突出创新集成综合体功能,建设高效的科技服务平台和“双创”服务联盟,不断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平台体系,推动各主体交流协作,引导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联合共建孵化器,鼓励在长高校、科研团体、研发机构和技术联盟等组织与吉林省各地展开合作,组建产业技术研发集团,引导其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探索学科设置、学生实习、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员工进修等一条龙的产学研创新合作模式,形成仪器、技术、人才、专利、教育等科技创新资源要素的同城化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