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开放合作是科技创新、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发展目标,明确“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发展要求。一直以来,作为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中国的科技创新不仅造福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不断提升统筹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全球创新治理,为推动自身和世界科技发展、增进各国人民福祉贡献力量。
持之以恒推进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有机衔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际环境越复杂,我们越要敞开胸怀、打开大门,统筹开放和安全,在开放合作中实现自立自强”。携手促进科技创新需要科学认识自主创新与科技开放合作的关系。要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决定企业兴衰、涉及国家安全的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这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同时还要明晰,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共同财富,是世界各国相互学习、彼此互鉴、共同创造的成果,“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因此,必须坚持以自主创新为主导,在走好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基础上,持之以恒推进与开放创新的有机衔接,使自立与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协同,在自立自强中扩大开放、兼容并蓄,在开放创新中实现更高质量的自立自强。
坚持不懈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科技创新开放平台。科技创新开放平台是汇聚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的载体保障,也是突破科学前沿、实现世界科技进步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其建设力度,优化布局、提升“能级”,对于提高科技创新与合作整体效能至关重要。要聚焦提升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和水平,支持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全球化发展,引导其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同时发挥好共建“一带一路”等平台作用,牵头组织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引领广大科学家依托相关装置和科研网络平台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持续拓展科研合作范围。加强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平台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推动一体化配置项目、人才、资金、数据等创新资源建设,加快构建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的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园区和平台发展体系,努力构筑起跨越地域、国界,链接不同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会客厅”和“交流岛”。
坚定不移强化高水平参与全球创新治理。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共同应对发展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这是推动世界科技进步必须答好的一道“必答题”。要深入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持续拓展政府与民间科技合作渠道,优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对外专业交流合作管理机制,支持在境外设立研发平台与合作机构,鼓励在华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完善我国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组织任职激励等管理制度。积极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订,加强科研诚信、科技伦理等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开放科学良性发展。围绕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共同目标,努力构建能够改善环境、促进产业培育、创新要素流动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治理体系,建立常态化科技创新沟通协调机制,更好助力创新资源和要素的国际化流动。全力打造国际科技合作传播产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全面提高我国科技交流合作的高度、深度和力度,同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