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好作品

那些个年,那些个令儿

□孙世梅

小时候特别盼年,眼巴巴地盼。因为年到了,就能穿一身盼了很久的新衣服、一双新鞋;就能吃到平时很难见到的那些好吃的:鸡鸭鱼肉、大虾酥糖、冻柿子、冻梨、香喷喷的白米饭、热腾腾的饺子、炒熟的带壳花生……年就是这样,对于孩子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从进入腊月开始,我们就盼年,越盼越觉得日子过得慢。

年好不容易到了。母亲会把我们姐弟三个叫到一起,叮嘱一番:过年让干啥就干啥,别惹大人生气;不能说带“完了啊”等不吉利字眼儿的话;吃饭的时候,不能问谁“要不要饭”;万一打碎了碗,赶紧说“岁岁平安”;逢着一些日子,让吃饺子就吃饺子,让吃面条就吃面条……大人管这些禁忌、规矩、习俗等统统叫“令儿”。有禁必止,有令必行,令儿是一定要遵守的。从母亲严肃、郑重的神情,我们知道这些令儿非同小可,务必得放在心上。于是,过年的这些天,高兴是高兴,也会多了一份小心翼翼。

除夕、初一这两天,屋里的那口大水缸盛了满满的水,水瓢浮出缸沿,要一直这样在水面上漂着,寓意是新的一年,家里会财源广进。我们用眼睛瞄着这口缸,一旦发现水被用了,就赶紧打一桶,把缸蓄满。从除夕一直到初三,家里的垃圾不能往外倒,都堆在厨房的一个角落里,大人说如果倒出去就会“破财”。我们互相提醒着、计算着日子,到了初四,才开始倒垃圾。饺子要一直吃到初五,这样就会添福增寿。正月里每逢“七”,也就是初七、十七、二十七,家家户户必擀面条,意思是拴住家人的腿,一年无病无灾。逢“八”的日子,不能动针线,谁若动了,就会犯头疼病。正月二十五是“龙凤日”,还有一种说法叫“填仓节”,这天要吃蒸饺,寓意是蒸蒸日上,还要燃放鞭炮、点灯纳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过年一定要避开不吉利的话,家家的大人都把这当成头等大事,会一再嘱咐、警告孩子。关于这方面,村里还发生过一件趣事。小时候,有一个乡亲,大概是因为长得高大威猛,说话也比较冲,大家暗地里就送他一个外号——“阎王爷”。过年这一天,他去了村里的另一户人家,刚走进院子,就被这家的孩子看见了,小孩便提前跑进屋里报信,一边跑一边喊着:“阎王爷来了!阎王爷来了!”大人们不由分说,把他拎起来就是一顿暴打,在他们看来,大过年的,孩子如此胡诌,太不吉利了。他们那会儿根本顾不上来客的尴尬。自此之后,“阎王爷”过年期间再不串门了。

那些个年,一年又一年,早都过去了;那些个令儿,也逐渐鲜有人提。听说过这些令儿,还会在心里默默遵守的一代又一代人,最小的也几近“知天命”的年龄了。今天回想起来,并不会指责当时的大人迷信,更谈不上愚昧无知。那些个令儿里,藏着多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啊!过年讲究吃饺子,不就是平时吃不上嘛;缸里的水要保持满、在规定的日子里不倒垃圾,不就是因为穷怕了嘛;不动针线的“令儿”,实际上就是给自己找一个歇一歇的理由罢了,那个年代的母亲们太操劳了,一家人的衣服、鞋子,都是她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母亲们无非是想名正言顺、心安理得地歇上那么几天;吃面条、蒸饺,不也是图个日子能平安顺遂、更有起色嘛;说吉祥话儿,在人们朴素的想法里就是“事随言出”,吉祥话儿带出吉祥事儿,一年都大吉大利。

那些个年,那些个令儿,让过年更有“仪式感”。那些个令儿,在“过年仪式”中深情地看着人们、温暖着人们、体恤着人们、祝福着人们。

而今过年,那些个令儿渐渐淡了。生活的节奏更快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简单直接,单刀直入直奔主题,显然人们都更喜欢简洁明快。这样的生活方式自然少了过去那些禁忌和繁文缛节,丢了含蓄、委婉以及几个回合的拉扯,同时也丢了年味儿啊。由此想到,新的时代,除了传承一些过去的令儿,我们是不是也要有新的令儿啊,比如过年不许玩儿手机,这样会不会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年假里不叫外卖,厨房里或许会是一家人其乐融融、亲近而又热闹的忙碌景象了吧……令儿,其实是一种敬畏,毕竟到什么时候,人都是要有敬畏之心。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