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化农业是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重要抓手。近年来,吉林省持续强化科技赋能作用,在科技兴农、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兴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大力推动农业生产要素创新组合与迭代升级,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更好地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
全面理解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意义。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吉林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的基本路径。一方面要认识到,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的重要基础。高水平保护利用黑土地、高强度开发利用盐碱地、高标准提升耕地质量、高效率提高粮食产量、高质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的本质要求,必须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促进原始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和农业技术革命性突破,形成一整套符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需要的科学完整技术体系,力争让吉林农业生产走在全国前列。另一方面要认识到,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农业大企业的必然选择。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正处在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小规模经营向集群化壮大转变阶段,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是现代农业大企业的重要使命。要强化现代农业大企业在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引领其瞄准智能农机、生物育种、农作物生长算法等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促进要素渗透融合、优化重组,提升自身发展能力、助力吉林农业增强竞争力。此外,还要认识到,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农业大产业建设的关键举措。要统筹利用全省耕地、山地、水体等方面资源,持续加强农业创新型成果应用,促进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与发展,同时把小农业改造成为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的立体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努力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真正把农业建成大产业。具体实践中,必须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不断完善新要素新技术能够充分融入并发挥作用的基础设施。以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为重点,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完善建设标准和规划部署,持续强化乡村交通、电力、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乡村”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完善5G、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吉农云”全覆盖应用。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字化转型为目标,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努力培养一批智慧农业头部主体,更好地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应用由“点”向“面”拓展,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技术条件。
加快构建体现吉林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农业前瞻性、战略性科技创新研发为重点,整合现有农业科技资源,在生物育种、现代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单元,加快培育与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态。以完善农业基层科技推广体系为重点,全面发挥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示范作用,推动现代前沿技术在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造利用、生物育种、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领域全面投入应用,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助推农业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转型,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动形成同新质生产力跃迁发展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以完善现代化大农业的顶层设计为重点,统筹农产品加工业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和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明确东中西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推动各地区差异化发展。以实施积极的支持性政策为重点,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培育、产业链构建的财政、产业、人才、金融等方面支持,提高政策应用的综合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