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7版:理论

把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堂

潘光怡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七个聚焦”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青年学生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其生态文明素养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在青少年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将生态文明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堂,坚持理念引领、加强平台建设、注重实践育人,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坚持思想引领,筑牢生态文明理念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不懈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升华和实践结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校要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思政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知行合一。要通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思政课程系统讲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并以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内涵,更好地掌握生态文明理论知识,增强形成绿色生活方式的思想自觉性。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鼓励广大师生开展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实践调研,加深对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的理解,从思想深处真正明晰和高度认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深入思考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和中国环境问题的历史由来、发展脉络和治理难点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打牢思想根基。

强化载体建设,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升教育质效,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建设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为讲好党的创新理论、上好思政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内容支撑。要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要求,开设并完善生态文明类通识课程,同时依托选修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向青年学生讲好讲透“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等生态文明知识,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在专业课堂上引入生态文明相关内容和案例,持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结合地方特色和高校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课程,引领学生关注并积极参与地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绿色校园,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利用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积极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鼓励师生创作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等,用文艺的力量生动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强化创新融合,科学运用数据对比、人物事迹展示、事实案例讲解等教育手段,用好用活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全面展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变革,将生态文明理念的树立与思政育人更好结合起来。

注重实践育人,引领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社会实践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现实,拓宽知识面,增加社会经验。要善用“大思政课”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成就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与鲜活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加深对生态文明的理解。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开展环保宣传、生态调研、环境监督等实践活动,在“沉浸式”参与中感悟“大道理”,进而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素养。加强与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环保企业等合作,建设一批生态文明实践教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体验式、互动式的生态文明教育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志愿服务、加入环保组织,在实践中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力开展与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企业等的合作交流,积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强化对学生的培训、指导,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充分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国低碳日等时间节点,引领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主题活动,真切感受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息息相关,并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推动者、传播者。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