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生不息的前提保障,也是中华文明赓续不断、源远流长的内在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着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民族团结作为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统筹谋划和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基石,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智慧在民族领域的集中体现。从第一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召开到《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的出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制度体系逐步建立、不断完善,并持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立足新时代,必须不断加强引导,推动各族群众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长盛不衰。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方方面面,引领我国民族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只有从思想意识层面认同中华民族、更好夯实民族认同的思想基础,才能使中华民族人心相聚、精神相依,成为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是国家层面最高的社会归属感,是国家认同、民族交流的情感纽带。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我省始终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立足省情和发展实际,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通过制度创新、文化融合、经济互嵌、治理协同等系统性工程和互嵌式社区建设,努力打造有形有感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体验区,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向深向实发展。
积极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国家、历史、民族、文化、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互相交织、相互影响,是人类社会多元发展、人类文明璀璨夺目的重要表现。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举措。国家是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才会幸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的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认同的基石,也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动力所在。历史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历史的连续性、发展性角度对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科学认识中华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才能不断增进“五个认同”,推动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北地区民族政权和朝代不断更替交错,各民族在共同生活中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逐步减少了差异性、增进了共同性,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共同体,并以不断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度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可以说,东北地区的民族史既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到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统一史,也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参与缔造、发展、巩固统一大业的交融史。未来,吉林应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基础,积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的最高利益、共同利益,在把智慧和创造凝聚到实现各民族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的同时,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
努力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边疆既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边疆民族地区具有“边疆性”与“民族性”的双重特征。边疆治理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既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的政治任务,也肩负着推动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社会责任,自古以来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必治边”“兴边富民、稳边固边”等边疆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断、重大举措,为我们深入做好边疆治理各项工作、推动边疆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我省既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也是边疆省份,各民族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凝聚,这些都为推动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未来应进一步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东北全面振兴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通过打造东北民族交融博物馆、创编《长白史诗》文艺作品等举措,激活文化认同密码,持续引导各族人民培树历史自觉和人文情怀,更好绘就边疆繁荣、民族和睦的壮美画卷。积极破解边疆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理直气壮地开展正面宣传,帮助百姓树立正确“五观”,全力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贡献吉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