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6版:问道吉线G331

一条路的前世今生

董知远

鲁丁源 李宇涵 摄

从临江市到大栗子街道望江村,要经过一条平坦宽敞的沿江公路,公路靠近鸭绿江一侧还修建了步行栈道和一条自行车专用道。

这条路的名字,叫G331国道。

从被派到望江村驻村后,我就时常骑着自行车从这条路往返,每天吹着鸭绿江的江风,看着江面上青山的倒影和两岸的风光,总感觉有一种桂林山水的韵味,清澈蔚蓝的水面上,不时有野鸭扑棱棱地飞起,然后在不远处降落……

这一段路,骑自行车20多分钟就到,还有20分钟左右一趟的公交车,非常方便快捷。中途可以在一个叫作当石沟的地方休息,这是一处设施齐备的休闲服务区,行人可以在此观光、打卡、休息、品尝美食。

这条路,给人一种舒适的旅行体验。但在过去,这条路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这条宽敞的沿江路并不存在,人们出行要走的,是山上的盘山路。

盘山路崎岖不平,坡度大,弯路多,而且路基窄,会车困难,经常出事故,使得这一带的居民出行十分不便。

后来,这段路被从山上挪到了山下,从盘山路变成了今天的沿江路,成了赫赫有名的G331国道的一部分。

每当我骑行在这条路上,看着眼前云雾缭绕的山峰,常常会冒出一个想法:那条老路荒废了,早就没人走了吧?

我很好奇,现在它会是什么样子呢?

我决定找机会走一趟,于是,在一个晴好的暖春,我骑着山地自行车,以望江村为起点,向山上出发了。

从村部向东走了没多远,就到了沿江路和盘山路的岔路口,一边是平坦而宽敞的G331国道,一边是废弃多年的山间驿路。

我走的是盘山路的方向,但还是稍微犹豫了一下,因为不知道在这条路上会遇到什么,不知道山路会崎岖破败到什么程度,不知道会不会遇到什么奇怪的动物,不知道会不会有坑洼和塌方……

山路果然很陡,有一段只好推着自行车走。此时,我才发现,这条路的路况还不错,虽然窄了点,但修的是水泥路,看来这条老路是有人维护的。向山下望去,风光与在山下时自是别有不同。在近处看江水,清澈中带着碧绿,从山上远观江水,又是一片纯粹的蓝,鸭绿江水在阳光下静静流淌,仿佛无论多少岁月过去,都那样波澜不惊。

快到当石沟时,我远远地看到一座山,山巅上有一处楼阁,原来这是当地的一处风景——望江楼,望江村正是因此而得名。这是一座二层小楼,据说始建于唐朝,唐大将薛礼在征战中曾登山察看地形,并在此修建一座望江楼——当然传说中的望江楼已在历史的长河中湮灭了,现在的这座望江楼是近年复建的。

望江楼建在险峻山峰的峰顶,在此可眺望鸭绿江两岸风光,楼上有一副对联:观青山瑞霭迎盛世,揽绿水洪波作豪情。

从望江楼拾级而上,鸭绿江的景色和异国风光尽收眼底,望江楼下方还有一尊薛礼的雕像,手执宝剑凝视远方。这片土地是有历史底蕴的地方,望江楼虽不是一座名楼,但却值得一看。

继续前行,很快就到了当石沟,沟中有一座小桥可通过,过了桥又是一座山,当地人称之为老牛槽山。

这一段山路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原来这里并不是想象中的罕无人迹,而是时时能遇到上山耕作的农人。山上还开辟了很多果园,正是花开的时候,那些桃花、梨花、杏花、李花等竞相绽放。这一带是水果之乡,气候与土壤特别适合栽种果树,这里的葡萄都是蜜汁葡萄,香甜多汁,李子的品种大多是桃李,果实个头大,干碗,酸甜适口,远近闻名。

山上还有许多野生花树,也开得繁盛。杜鹃嫣红、梨花雪白,更有许多不知名的花儿,在山上层层叠叠地开放,简直把这里装扮得像花果山一样。

在冬天的时候,你是找不到它们的。这些树,在秋冬时节落尽了叶子,在寒风和冷雪中熬过严冬,那时它们看上去瘦削干枯,躲在树林中,毫不起眼。在生命的低谷,它们一直孕育着生机和力量,到了冰消雪融、春风吹拂的时候,马上就焕发出了生机。它们的树干并不高大,枝叶也普普通通,只有在绽放的时候,游人才会发现它们的生命如此美丽。

山上有果农在辛勤耕作,剪枝、授粉、积肥,虽然现在的化肥已经很普及了,但这一带的农民还是喜欢用农家肥,他们觉得用农家肥种出来的果蔬味道好,绿色环保,而且保证了地力不会减退。在我接触的农民中,都对土地非常爱惜,他们总结出来了很多种植经验。往山上送粪是件辛苦事,好在现在农机具很普及了,农村几乎每户都有一辆三轮车、四轮车什么的,他们把农家肥运到山上,在路边晾晒,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施肥。

在这条山路上,我不仅看到了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歌声——不知走了多远,在山路的拐角处赫然出现了一大片果园,里园里种的大多是李树,那一树树李花开得非常繁盛,在李花的深处,我听到一位女子甜润的歌声,歌声随风传入我的耳中,是一首我没听过的歌,其中有两句歌词我记住了,“花开的时候你就来看我,等你来摘最美的那一朵”。在花丛中配上这样一首歌,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了。

她似乎是在用手机直播,向远方的朋友展示她种的果树花开得有多好。面对这满园的芬芳馥郁,我没有去打搅她,又奔向未知的前路。

因为坡度大,我走得很慢。走着走着,水泥路消失了,变成了土路,这种土路现在即使在农村也很少看到了,也许这一段才是当年这条路的原貌。路面上长着蒲公英和车前草,路边不时有山泉涌出,形成一个个水洼,水洼里有癞蛤蟆在游动。我还看到了松鼠,这里的松鼠不是我见过的棕色,而是黑色的。

当年从关东通向关外,分为陆路和水路,水路是鸭绿江无疑,而在临江境内,被称为朝贡道的陆路是哪一条一直没有定论,有人推断是在花山一带,那是根据现在的交通情况推断的,因为现在从临江到外界的联系,主要是经过白山,但在古时候白山根本就没有开发出来,即使现在的白山市也是由临江县整体搬迁过去的。倒是鸭绿江畔的临江,曾经设有驿站和水陆码头。

修朝贡的陆路,应该是沿鸭绿江而建比较合理。我认为,这条路可能就是当年的朝贡道,或可称为驿路。与今日吉林省境内的G331国道基本重合。

这一路,尽是陡峭崎岖,好在我的山地自行车走山路倒是正适合,太陡的坡骑不动时只能推着走。很快就到了山路的制高点,开始下坡了,此时再骑起来就轻松快捷多了。

快下山的时候,我远远看到一个小村庄,村里养牛的人家非常多,这里虽然地处偏僻,但生活应该是富足的。

当年闯关东的先民们,有着极强的生存能力,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无论是江边还是水畔,无论是大山的褶皱里还是犄角旮旯,他们都能落地生根,生儿育女,一代一代地繁衍下来。

下了山,终于回到宽敞平坦的G331国道上,我仿佛在古今交汇处走了一遭,这一路确是不虚此行。回首望去,老路在山间若隐若现。也许它曾经是从临江到望江村、苇沙河甚至于到集安、丹东唯一的一条沿鸭绿江的陆路,今天,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它并不是一条被废弃的路,它依然是一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的路。

眼前车水马龙的G331国道,还有路边纤巧的自行车道、舒适的步行栈道,让我由衷地感觉到过去和今天的变化,这条老路,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又将新的使命交到G331国道上来……

G331国道,一面通向厚重的历史,一面通往美好的未来。

沐着江风,骑行在G331国道,我又有了一个想法:等秋高气爽时,我还要到那条山路去看看,看看它有没有什么新的变化——我看到了它春花盛开的样子,还想看到它硕果累累的样子。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