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持续推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白礼如

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见证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云南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利用好木府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吉林是高句丽兴邦之地、渤海国开国之地、满族始祖发祥地,以长白山文化为标志,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影视文化、红色文化等相互融合、相互激荡,形成了富有吉林特色的文化体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了众多文化遗产。前人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财富,我们不仅要呵护好、弘扬好,还要发展好、利用好,这既是对历史文脉的赓续传承,更是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

深挖文化内核,构建价值谱系。吉林历史文化遗产的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地理、历史演进、民族交融、社会变革等多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如同一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文明演进的轨迹,其背后的价值体现在多个维度,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密码。青山头人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工具、动物化石等,展示了古人类的技术水平,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无声诉说着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存智慧;夫余国、渤海国的城址遗迹,农安辽塔、六顶山古墓群精美的壁画、独特的葬俗,成为研究东北亚古代文明的重要窗口。近代以来,吉林更是成为革命与建设的热土,抗联密营的篝火,照亮了东北抗日的艰难岁月;四保临江战役的硝烟,铸就了人民军队的战略传奇,这些红色记忆,与丰满水电站等工业遗产形成时空对话,“革命文化+工业文化+边疆文化”等多元文化体系构成,凸显了吉林历史文脉的独特魅力,必须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核,提高保护利用水平,让这些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

创新活化路径,释放文化潜能。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不是简单的符号提取,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价值再生。应科学构建科技赋能、文旅融合、全民参与等多位一体的实践体系,让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一是强化科技赋能,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世界中“重生”。要充分运用高精度扫描、三维建模等技术和手段,对吉林地区特有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构建“数字孪生”文化资产库。如通过高精度扫描,将集安高句丽壁画上的每一笔、每一画都转化为数字信息,实现精准还原,在保护的同时为立体展示提供更大空间。积极整合民俗、非遗、方志等资源,建立吉林文化DNA数据库,通过算法分析文化元素关联度,为文创开发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强化文旅融合,让文化遗产在活化利用中绽放更大光彩。要立足吉林资源禀赋,用好用活各类文化遗产,如探索在长白山、查干湖等景区植入文化体验模块,大力培育研学旅行产业链,设计“工业遗产探秘”“民族村寨研修”“红色记忆寻踪”等旅游线路和项目,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触摸”和感受吉林文化遗产的特有风采。三是强化全民参与,让文化在活化利用中传承发展、赓续绵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系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身份标识和价值追求,必须凝聚各方力量,打牢传承利用的坚实根基。要强化宣传教育,全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让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参与、不留死角,持续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主人翁意识。

健全保障机制,护航文化发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政策供给、资源配置、人才培育等方面不断做功,科学构建保障机制,为文化保护利用和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要加大顶层设计,构建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四梁八柱”。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纳入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好吉林省文化基因图谱、活化利用方案,建立清单管理制度,确保文化活化工作有章可循、有责可究。另一方面,要加强人才培育,为做好保护利用工作注入源头活水。充分利用教育、科技优势,在高校增设“数字文化”“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等学科专业,着力培养一批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实施好非遗传承人振兴计划,提高补贴标准,设立传承大师工作室。培养更多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此外,要强化评估督导,更好助力保护利用事业行稳致远。积极构建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绩效评估体系,从文化传播力、经济转化力、社会凝聚力等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推动活化利用项目动态监测,实时跟踪相关项目进度、资金使用、社会效益等数据。健全社会监督机制,拓宽监督举报渠道,全力抓好文化保护利用这项基础性、长远性工作。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