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强化教育 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尹铉哲 陈思佳

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是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人;人才培养,重在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自主增设硕士点和博士点。具体实践中,要充分发挥校园这个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场所作用,强化跨学科力量协同,在非遗教育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学科体系构建等方面下功夫,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为非遗事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强化学科和课程体系构建。非遗的地域性、独特性、历史性、艺术性、抢救性等特征,决定了非遗教育有其独特教育规律,非遗教育应该是自成体系的教育,课程是推动非遗教育的重要载体。要通过课程内容更新、课程结构调整,开发跟非遗相关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校本课程等途径,推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要因地制宜将非遗内容融入文学、美术、外语、市场营销、道德与法治等多学科教学中,通过跨学科课程的整合与设计,实现非遗知识的系统传授与深入探究,提升学生跨学科知识技能,培育复合型人才。如,在文学课程中,可以探索引入非遗相关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与写作感受非遗魅力;在美术课程中,可以教授非遗传统美术技艺,如剪纸、刺绣、泥塑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使其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的魅力和价值。有条件的高校应探索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通过成立非遗传承与创新工作室等形式,推进与非遗传承人、机构的合作,努力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加入非遗保护传承事业中。

创新实践育人路径。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提升非遗教育质效必须强化实践育人的应用。要以“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打造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非遗风采,增强传承非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目睹非遗传承人的精湛技艺和工匠精神,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博物馆、非遗工坊等场所,使其深入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现状,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推广活动,将学到的非遗知识传播给更多人,为非遗保护传承贡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不断加大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社会团体等的合作力度,以共建非遗保护基地、协同开展非遗宣传活动等形式,助推非遗教育和非遗保护事业发展。坚持以文化人、以艺润心,大力开展非遗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体验“沉浸式”立体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非遗之美、传统技法之妙,进一步激活非遗传承一池春水。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推动校园非遗保护实践离不开高素质师资队伍的支撑。持续推进教师非遗保护相关知识培训学习,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引导其将所学知识有效融入课堂教学。鼓励广大教师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合作,共同探索非遗教育新思路、新方法。积极聘请非遗传承人、文化专家等校外人士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讲师,丰富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教师开展教学创新,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提升非遗教育吸引力和影响力奠定基础。打造科学有效的教学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年轻教师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加强青年学生与非遗保护传承的日常情感联系,在让非遗更具现代感和互动性的同时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充盈他们的内心世界,助力其健康成长。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