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步入新时代,全国各地文明城市创建越来越注重发掘人文内涵,凸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增福祉、惠民生作为创城的中心工作来抓,变“形象工程”为“民生工程”,不仅注重“对外展示”,更聚焦“对内服务”,持续点燃城市“亮度”,彰显城市温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创幸福之城,让文明城市建设惠民生、得民心、聚民力,有利于形成共建共享合力,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好绘就新型文明城市创建的“同心圆”。
强化宣传引导,持续凝聚文明城市创建的向心力和正能量。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宣传工作是其中重要一环,它是凝聚创建共识、传播文明理念的关键所在。要善于开展宣传和引导,讲好新时代城市文明发展故事,宣讲好党的城市建设理论,努力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城市创建,使现代城市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为营造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浓厚氛围奠定基础,持续汇聚起文明城市建设的广泛力量。要充分发挥青年“宣传员”作用,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青年宣讲团,打造宣讲品牌,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分众化、品牌化宣讲。如在机关组织青年党员干部开展夜学活动,在高校鼓励青年教师开展“知行新说”等活动,在基层积极引导青年工人、农民结合身边人身边事开展“理论讲习”活动,将文明城市创建知识理论融入其中,着力形成人人参与、争先创优的创建格局。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大礼堂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平台优势,组织开展巡回宣讲活动,推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网络平台,录制发布相关短视频,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乡音俚语,方便广大群众学习领会,提升群众对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认同感,引领人民群众切实发挥主体作用,调动起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强化志愿服务,擦亮文明城市创建的惠民底色。志愿服务是传递文明价值观、提高人民文明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文明城市建设的有力支撑。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赋能作用,让文明新风常驻,让文明城市成色更足。一方面,应积极整合基层文化部门、涉农部门、民间志愿组织等多方资源,加大对志愿服务的支持和引导,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文明城市建设的相关志愿服务,让广大市民成为创建代言人和实践者。要通过定期培训和量化考核,提高志愿服务队伍专业度,探索和创新城市文明治理机制,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保障,实现“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社会治理”的有机结合,进一步维护好公共秩序,培养人们的文明意识,促进城市的文明进步。另一方面,探索打造青年党员网格实践点,鼓励青年党员担任“红管家”,组织开展环境整治、垃圾分类、代跑代送代办等青年志愿活动,助力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增进社会互助友爱,在文明城市创建实践中培育奉献精神。充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各地探索和凝练具有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为城市环境保护、和谐发展、便民惠民等工作提供支持。
强化移风易俗,为文明城市创建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城市之美,美在人文气质,美在崇德向善的文明风尚。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应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发掘、培育和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良好风尚,积极探索和构建移风易俗的城市文明发展模式。探索打造“组织倡导+党员带头+全民监督”模式,持续推进婚丧礼俗整治,让陈规陋习、大操大办、攀比风气得到遏制。一方面,要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大先进典型培树力度,使百姓能够从先进典型身上见到信仰信念,继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文明生态,用文明故事感染人、教育人,让广大市民更加明礼、讲礼,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另一方面,要形成移风易俗的长效机制,注重探索和培育良好文明风尚的监督和引导机制,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此外,要充分发挥群众力量和基层智慧,如从市民中选出移风易俗监督员,建立健全民众自治组织等,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选择,努力推动热心公益、服务社会良好氛围的形成。
强化智慧善治,为现代城市服务和民生改善注入不竭动能。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是文明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城市生活的便捷度和幸福感,能够为文明城市创建注入源源不断动能。要加大科技投入,打造普惠融合发展的智慧应用场景,提高智慧治理能力。数字政务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和政务服务水平的重要窗口,要全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借助新媒体和数字化手段,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模式,搭建终身学习服务平台,让数字多跑腿,让人民群众少跑路,以“智慧文旅”“智慧医疗”“智慧菜篮子”“智慧法院”“未来社区”等创新典型应用,绘就“智慧城市”新图景,为满足市民多种需要奠定基础,不断提高文明城市建设水平。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