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

王瀚 徐爽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需先强师,强师重在铸魂。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发展的灵魂和底蕴,也是教师成长的标杆和灯塔。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强调“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构建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的教师发展良好生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负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教师的精神高度不仅关乎自身专业素养与职业情怀,还深远影响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教师必须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以此为指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争做教书育人的“大先生”,为推进教育强国、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深刻领会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教育家精神不是抽象的概念,更非凭空产生,是一代代中国教育家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职业操守、人格魅力等的高度凝练。它源自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精神基因。孔子的“有教无类”观点、张謇的“父教育而母实业”实践、陶行知的“捧着一颗心来”的赤子情怀,黄大年“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铿锵誓言,教育家精神代代相传、持续发展,这既是中华民族优良教育文化基因的传递,更是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精辟地总结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为我们理解把握、传承发扬教育家精神提供了根本指引。广大教师应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消化,并在此基础上将其转化为引领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时代新人的实际行动。

厚植教育家情怀。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强则国家强。时代越是向前、国家越是发展,越需要一大批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好教师。广大教师应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不断强化思想淬炼,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和社会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使命,更好彰显育人本色。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心系“国家事”、肩扛“教育责”,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始终保持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开阔视野眼界,刻苦钻研业务,潜心为学做人,真心教书育人,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升育人能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育人水平,对于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广大教师应积极推动教育创新与实践,敢于尝试,勇于突破传统框架,磨砺育人技能,注重深耕课堂,通过参与各种教学观摩、教学反思等活动,不断汲取教学经验,更新教学技巧。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赋能日常教学,在实践中持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升育人水平。更好地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性格和发展需求,努力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心灵世界,从学生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循循善诱,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做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让学生在平等、关爱、愉悦中学习和掌握技能,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帮助学生成长为“最好的自己”。

葆有仁爱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需要拥有敬业乐教的赤诚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学生身上,更好地理解学生所思,洞察学生所想,沟通学生心灵,同时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勇于挺膺担当,甘于默默奉献,以大爱之心关爱学生、服务社会。必须不断加强面向教师的人文关怀与责任感教育,引导其将所学贯穿于教育实践全过程,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平,使其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和榜样。广大教师应坚持严爱相济,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理解的态度对待学生、用自己的言行感化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助力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坚持勤学笃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教师的知识储备息息相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要有“一桶水”。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这些都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教师要勇于“啃硬骨头”,以“勤学”为基础,以“笃行”为指引,以“求是”为旨归,以“创新”为灵魂,持续加强知识储备,努力提升教学质量。树立终身学习与不断提升的理念,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在线教育平台,持续提高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满足学生需求,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努力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