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积极探索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

施树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今年全国两会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有了智联网、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发生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会有变化,这些正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当前,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知识传递方式、学习场景形态及教育关系本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社会服务的新高地,应深刻认识推进教育数字化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的新赛道,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优势,要进一步探索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更好践行启智、育心、筑基、创新的教育使命。

聚焦启智,提升学生深度思考能力。在数字环境中成长的新一代,已经发展出与前辈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他们天然地适应多任务处理、碎片化学习和即时反馈的工作学习模式。为此,高校必须重新定义“启智”内涵,探寻新时代“启智”之道,以数智辅助人智,不断扩展教育覆盖面、延展教育时间线、提升教育实际效能。努力让技术工具成为批判性思维培育的助推器,教学过程中,多借助数字工具构建“问题导向”的学习场景。如,通过虚拟实验室模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引导学生基于实时数据分析因果关系;利用协作平台组织线上辩论,让学生在多元观点碰撞中学会逻辑推理,让数字技术变成激发思维活力的工具,而非替代思考的“捷径”。要在数字化教学中保留“慢思考”空间,如在混合式教学中设置“无设备时段”,引导学生精读哲学经典并撰写反思笔记;通过文学作品的数字化改编,让学生在技术互动中感受人性深度。

聚焦育心,增强学生人文底蕴。教育数字化作为信息技术和数字场景在教育领域的具体应用,其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为提升育人效果增效赋能,这一工具化手段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应是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深度融合。高等教育要成为数字时代的“人文锚点”,在技术应用中始终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坚持以人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以是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衡量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厚植学生的人文情怀,持续塑造有温度、有力度的数字教学空间,营造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数字场景。着力用数字技术赋能主流价值培育,信息时代传播主体愈加多元,不同思想意识在舆论场交锋碰撞,算法技术的应用可能导致各种碎片化、低俗化信息被推送给学生,对其三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高校需巧借数字化推荐技术,在信息推送上向正能量话题倾斜,以多元形式为学生提供优质内容。同时不断创新德育路径,如组织学生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公益短片,传播正向价值观,将数字空间转化为正向价值讨论的场域。

聚焦筑基,强化学生“元认知能力”。脑科学研究证实,“数字原住民”的大脑神经网络正在发生适应性改变,其多任务处理能力增强,但持续注意力和工作记忆容量呈下降趋势。这种变化就要求高等教育在技术融合中应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即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基础性、根本性的认知能力与心智素养。一方面,要在注意力管理上引入技术干预。高校应顺应移动智能设备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必备工具的发展趋势,以技术干预手段提高学生注意力。如在平板电脑上安装“专注力训练程序”,通过反馈技术帮助学生感知注意力状态,再配合相应数字化工具,让学生在游戏化机制中提升坚持力。另一方面,应推进记忆训练与知识建构的数字化转型。随着知识存储功能越来越“云端化”,教育重心应从“记住什么”转向“如何运用”,教师应以技术手段将知识转化为可迁移的认知框架,如在历史课上,引导学生使用AR技术复原古代文明遗址,在场景探索中理解文明演进逻辑等。

聚焦创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当人工智能系统能解决大部分基础性、结构化问题时,教育就应向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范式转型。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跨学科数字化实践,用数字化工具创造多维度交互界面,让学习者通过同化与顺应机制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建构知识体系。如,深圳某高校开展“城市水资源项目”实践,学生运用物联网传感器收集社区水质数据,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污染源建模,运用设计思维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以3D打印机制作净水装置原型,实现了知识整合与真实问题解决的统一。另一方面,要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正视失败。通过数据详细揭示决策链的失误节点,将失败经验转化为可视化学习资源,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抗挫力与迭代创新能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