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能力

翟冠平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我们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在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立足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发展目标,持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能力,铺路搭桥、创新传播,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时代魅力和重要的世界意义,更好推动人类文明繁荣与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囊括了语言、文学、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人文智慧和文化意涵,它如同一股不竭源泉,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其作为世界上最悠久和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之一,对世界文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有助于让国际社会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对于推动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促进文化多样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文化支撑等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进一步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开辟新的思路和视角,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和必要的创新转化,积极开展对外传播推介工作,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加全面立体地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精选内容资源。在国际传播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优质内容的生产和输出,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内容多元。为此,要精选传播内容,保证其有明确的指向性,避免泛化倾向,摒弃一味选取宏大、主流内容元素的做法,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惯,选取与其审美意趣、接受程度相契合,且具有中华文化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和内容进行传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块瑰宝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和认可。同时要克服只重传统、缺乏时代转换的内容选取和推广倾向,着力选取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内容形式具有时代气息、表达方式活泼有趣的内容资源,持续提升传播内容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如将中国传统节日作为文化对外传播内容,其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标志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海内外所有华夏儿女共同的文化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几千年历史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体系,深挖这座文化传播富矿,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采,具有重要时代价值。

引入产业思维。现代经济发展背景下,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优势产业,文化传播也应用产业化发展理念加以谋划和推进。应进一步将对外文化产业、文化贸易的发展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推动形成传统文化产业生产与消费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让更有竞争力和创造力、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特点的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文化企业应树立坚定的外向型发展理念,放眼国际市场,不断提升自身发展力和核心竞争力,以产业化发展模式将我国传统文化传输出去,努力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巧用文学作品、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等“包装”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打造精品力作,更好地推动其“出海”展示。进一步强化品牌建设,擦亮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中国名片,积极将其与美食、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等融合,与传统习俗展演、非遗展示、戏曲表演等艺术表达相贯通,努力打造别具一格的国际性传统文化品牌。宣传是文化传递传播的重要手段,要持续加大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力度,建立多渠道、灵活的宣传推广体系,根据传播地区实际,细分文化营销市场,实施差异化的品牌营销战略,着力构建多层次、互动融合的消费者体验模式,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拓展传播渠道。一方面要坚持多管齐下,以“我”为主,在推进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引领更多市场嗅觉灵敏、运营机制灵活、传播力和渗透性强的社会力量、民营机构加入传播队伍中来,不断推动传播主体由单一向多元、由“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如,将传统文化传播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着力开发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课程,让外国学习者在体验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民族发展史。另一方面要巧用外力,探索“借船出海”“借台唱戏”路径,通过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宣传模式,举办传统艺术表演、文化讲座、中国书法、绘画、剪纸体验活动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交流活动,更好地推动不同文化主体间交流互鉴。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创作好文化传播的精彩“剧目”,紧抓我国过境免签政策的调整优化,努力吸引更多外国游客走进中国,深度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传播力量,借他人之口打响传统文化海外传播良好口碑。同时,善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载体,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微”表达,用好海外主流视频播放、社交网络媒体等平台精准推送、同好集聚方面优势,推动形成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与网络传播多渠道融合联动局面,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覆盖面。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