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吉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思想认知、价值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民族的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必须紧紧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这亦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筑基工程”。
立足思想提升,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重要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强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青少年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具有很大可塑性,必须抓住这一关键时期,上好爱国主义教育必修课,不断增进其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情感认同。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为指引,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历史和共同体理论,讲好民族团结奋斗故事,引导青少年以民族大义为念、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重,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繁荣。
立足阵地建设,打造全方位、立体化共同体意识教育格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度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是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必须将其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夯实青少年共同体意识根基。各级各类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学习规律和心理特征,创新教育方法,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维一体的育人平台,循序渐进地推动青少年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民族意识、团结意识。进一步强化理论引导,发挥高校、学术研究机构、智库等作用,深化共同体理论研究,奠定青少年教育内容基础。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四史”教育结合起来,深度融入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中,在思想层面和价值取向上促进学生加深对共同体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更好推动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立足文化浸润,增强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历史知识教育,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更是文化认同教育。“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要以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更好地引导广大青少年认识“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深刻内涵,点燃其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热情,让他们在文化传承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利用重大时间节点、重要节庆日举办主题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民族文化创作文化作品,营造多元文化交融的校园环境,让青少年在多元一体文化氛围中茁壮成长。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持续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文化基础。
立足生活融入,以实践体验巩固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观和意识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加以感知和领悟,才能更好地深植内心、引领行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亦如此,必须注重生活融入和实践养成。要通过参加社会考察、研学交流、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青少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全面了解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带来的沧桑巨变和伟大成就,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注重舆论引导和社会日常氛围营造,潜移默化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青少年心中,如挖掘和宣传民族团结、志愿服务领域表现优秀的青少年典型事迹,用身边的真人真事和真情实感触动青少年,进而带动更多青少年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者和倡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