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深化全民阅读活动”,这是《政府工作报告》第12次对全民阅读进行部署,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阅读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战略性安排。在此背景下,各地各部门均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建设、思想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内心世界。推进全民阅读是一项长期工作,必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持之以恒地推动。让阅读真正成为全民族的生活方式,必须不断深化阅读活动。
深化全民阅读,要在普及化上下功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阅读推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阅读调查的数据,2013年至2024年,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从57.8%提升至59.8%,综合阅读率从76.6%提升至81.9%,读者数量增加了上亿人。但也要看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经济文化等存在地区差异,图书阅读率不仅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而且国内各地区间发展也不均衡,一些地方受阅读基础设施偏少、阅读活动不能有效覆盖等限制,阅读活动还不够普及。因此,深化全民阅读首先要提高的就是阅读的普及率,让想读书的人有书读,为没有读书条件的人创造读书条件,让更多的人爱上阅读。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来看,农村居民、退休人员的图书阅读率普遍低于平均水平,是提高阅读普及率的重点群体。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农家书屋、社区书屋等阅读设施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让这些基层设施焕发更大活力。同时,也要下沉各类全民阅读活动,组织适合农村、适合老年人参与的阅读活动,激发与带动他们的阅读热情,实现处处可读、时时可读、人人可读,让全民阅读活动真正惠及“全民”。
深化全民阅读,要在常态化上下功夫。阅读既是个人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凝聚共识、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关键是实现阅读行为常态化。这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各种阅读活动不必等世界读书日来了才搞,也不必把各种活动集中在几个大中城市,而应合理安排阅读活动,做到月月有、天天有,县县有、区区有,乡乡有、村村有。二是个人读书也要经常化,不必等到读书月才读书,不必等到国家号召才读书,争取做到天天读书。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里有一张毛泽东同志1976年9月8日的护理记录,记载着毛泽东在逝世前一天早上还在读书,令人感慨万分。毛泽东一生都实践着他的名言: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领袖,也是读书的典范。
深化全民阅读,要在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上下功夫。阅读服务体系,既包括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职工书屋、新型阅读空间、数字阅读平台等硬件建设,也包括相关政策法规、人才队伍培养、活动设计、理论研究等软环境建设,还包括纸质书报刊、电子书、有声书等各种阅读资源建设。虽然全国阅读服务体系的框架基本建成,在深化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但其中的薄弱环节仍然存在。具体而言,从阅读基础设施来看,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太少,与我国人口基数不成比例;农家书屋虽然做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但运行效果还需要提升;从全民阅读的软环境来看,相关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全国性的阅读立法尚未出台(可喜的是,2025年3月,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开始征求意见),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只有吉林省等13个地方有阅读立法,330多个地市级行政区只有11个地方出台了地方性全民阅读法规,多数地方的阅读尚未纳入法治化轨道;从阅读活动来说,还存在大中城市多、乡镇少,综合性的多、专业化的少,临时性的多、持久性的少等现象。为此,需要加大公共图书馆建设力度,增加区县乡镇图书馆数量,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运行效能。应充分利用城镇社区公共空间资源,建设公共文化与阅读空间;推动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提高各类全民阅读设施的综合利用率;推动地方全民阅读立法进程,完善法治保障;建立与完善全民阅读激励政策,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发放购书券等促进文化消费的措施;积极组织开展多层次、小规模、专业化、常态化的兴趣阅读活动,不求轰轰烈烈,但求润物细无声,完善阅读软环境,营造全社会参与阅读的浓厚氛围。
深化全民阅读,要在培养儿童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上下功夫。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说:希望孩子们养成阅读习惯,快乐阅读,健康成长。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全民阅读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目前,未成年人阅读状况总体好于成年人,阅读率、阅读量都显著高于成年人,令人欣慰。但仍面临数字产品对儿童注意力的争夺与干扰、边远地区儿童读物与阅读服务不足等问题。为此,培养儿童热爱纸质出版物、提高文字阅读理解能力等非常关键,这既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基础,也是培养专注力、学习力、表达力、创新力的基础。应以师生共读、亲子阅读、名家领读等方式,培养孩子们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爱上读书;组织班级阅读分享会、兴趣小组讨论会、家庭读书会等活动,激发儿童读书兴趣。特别提倡长辈们在儿童节、孩子生日等特殊时间节点,以图书作为礼物,让孩子们从小就对图书产生神圣感。简言之,阅读要从娃娃抓起。
深化全民阅读,要在数字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近年来,得益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阅读快速普及。数字化阅读使用便捷、内容丰富、展现形式多样、价格低廉,可根据个人阅读行为与偏好进行荐书,还可提供字词查找、翻译、语音转换等帮助,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实现了老幼皆宜。尽管其也有与生俱来的弱点,如内容过载带来的注意力分散、“信息茧房”会限制阅读的范围、长时间读屏伤害视力、廉价内容造成的版权问题等,但对深化全民阅读产生的作用仍不可低估。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2024年通过手机、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数字终端进行阅读的成年人达80.3%。数字阅读既是最普及的阅读方式,人数也增长最快。充分发挥数字化智能化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作用,首先应加快各类图书场馆数字化建设,着力形成全国数字资源一体化网络体系,发挥好已有优质数字资源作用,使其能够直达基层读者。鼓励优质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制作,不断丰富数字资源品种、数量、形式、格式,提高数字资源供给能力,并持续优化、简化资源使用程序,开发面向移动端的阅读平台,为数字阅读提供内容支撑与技术服务;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数字阅读平台、APP、阅读社群的指导与引导,并定期进行书目推荐;第三,积极探索AI在深化全民阅读领域的应用,比如AI荐书、AI助读、阅读效果评估等;第四,持续开展清朗行动,不断提高网络信息质量,通过技术手段让虚假、低俗的内容无处栖身,为数字阅读提供优良环境。
(作者系韬奋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