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以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万春燕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强终身教育保障。”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数字化是重要内容。高等教育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应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推进教育数字化为契机,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和数字资源对教育变革创新的赋能作用,着力构建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深刻认识数字化对于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数字化对于革新教育理念、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是数字化有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导、面对面讲授的标准化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索的个性化教育模式。二是数字化技术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精细、透明,能够更精准地掌握学生学习进度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持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三是数字化有助于拓展高等教育的时空界限,有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帮助学生随时随地查阅教学资源,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四是数字化能够提供个性化、系统化、多元化的学习方案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跨学科、跨领域学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数字化还能够助推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使不同国家、地区高校共享教育资源。未来,应持续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进程,进一步聚合数字势能、释放数字动能,以数字化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明确教育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进程的重要保障。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数据规范和管理要求,更好地确保教育数字化过程中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一方面,应积极发挥相关部门主导作用,引导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标准规范制定,精准把握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需求,共同解决制约教育数字化和教育新形态建设的关键问题,提高标准规范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标准规范应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应用服务、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多个方面,助力保障教育数字化环境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并促进平台间实现链接共享,实现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应加强对标准规范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调整,推动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同时,高校应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科学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数字化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施细节,更好地推动标准规范落地见效。

筑牢教育创新发展的数字“基座”。加快构建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够保障教育数字化的顺利实施。一是贯彻“联结为先、内容为本、合作为要”的理念,保障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所需投入,推动数字化基础设施系统升级、服务升级和功能升级。二是提升网络速度与稳定性,全面改善高校网络接入条件,加快推进5G与校园网的深度融合,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三是加快建设和完善高校智能化教学终端设施,形成以智能教室、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实训室等为核心的智能学习场所体系。四是深入推进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布局和应用,推动数据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享,提升教育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五是加强网络安全方面的服务保障,在提升数字化设施稳定性、可靠性基础上,不断完善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和防护体系,做好网络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的发现防范工作。

构建数字素养培育新机制。提升教育主体能力、破除教育创新认同障碍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关键。要不断营造良好的教育数字化发展氛围,利用校园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定期发布数字化教学成功经验和创新案例,增强师生对教育数字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大力开展相关讲座、培训、竞赛、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师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学习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提高其信息素养和数字化技能。着力将数字素养纳入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评价体系,结合教师发展和学科专业特点,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专业发展等维度构建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体系与测评模型,加快形成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多元化学生发展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更注重其在数字化环境中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发展,引导学生提高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推进数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教学资源上,应注重数字化教材、课件、教辅工具等的开发,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协同开发先进的数字教学资源,并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社会实践案例,增强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在教学环境上,利用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技术,开发沉浸式、体验式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在逼真的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学习体验与效果。在教学模式上,利用人工智能打造混合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积极发展翻转课堂、模块化课程,强化教育的个性化与互动性。在教育管理上,通过研发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集成管理、实时监控与智能分析,帮助教育管理者科学制定政策制度,优化数字资源与服务供给,提升教育服务整体水平。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