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日前,习近平主席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文明交流互鉴”成为“高频词”,他多次强调要“加强人文交流,拉紧民心相通纽带”“促进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增进彼此特别是青年一代相知相亲”“增进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促进中柬文明交流互鉴”。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深刻认识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脉络与时代价值。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各种文化如同繁星点点,在历史的天空中璀璨夺目、相互影响,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文化星空图。文明的交流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从古希腊哲学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交融,到阿拉伯数字与造纸术的传播,每一次文明的碰撞都催生了新的思想火花,推动了科技、艺术、哲学等领域蓬勃发展。这些充分证明了文明交流互鉴是文化创新、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推动力,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新时代的中国倡导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为破解人类文明发展困境、促进世界文明多元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大道不孤,众行致远。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在新技术涌现、多元文化激荡的今天,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于文明交流互鉴中,用中华文明的新荣光,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发展进步提供更大的精神指引,携手共建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加强创新融合,拓展交流渠道。“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人类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是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一方面,我们应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提炼文化精髓和特色元素,为文化交流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内容。坚守创新融合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为助推交流互鉴奠定基础。如可将传统戏曲与现代音乐、舞蹈结合,创作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打造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文化产品。引导和鼓励文化机构、艺术团体、个人开展跨文化合作与交流,共同创作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和国际视野的作品,更好地促进文化融合共生。另一方面,要着力开拓打造更多交流渠道和平台,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电影节等文化交流活动,在展示自身文化、提升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加大交流互鉴力度。加强教育领域合作,推动学生、教师、学者间的交流与互访,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互联网技术,推动文化线上交流与传播,并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交流格局。
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文化自信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条件和动力源泉。坚定文化自信,才有底气传播本国文明、有能力吸收并借鉴其他文明。要用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审视中华文明,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舞台上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并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其他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和多样性,通过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消除偏见和误解。加强对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培养其文化自信、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积蓄人才力量。提升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一环。要建立健全国际传播体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引导世界人民读懂中华文明、读懂中国、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读懂中国共产党。持续加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及时向国际社会传递本国的文化声音和立场,不断探索文明交流互鉴的新路径,更好地开创中华文明的未来,促进世界文明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