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并强调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把就业教育作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连接点,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做好这项重要工作,广大高校应切实将就业育人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激活各类资源要素,探索学业引导和就业指导的新路径、新方法,为大学生成长成才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参与度,抓住全员育人的“魂”。大学生学业引导和就业指导是一项多维联动的系统性工作,必须推动高校全体教职工形成育人共同体,齐抓共管、协同推进。进一步突出教育教学主体作用,同时强化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辅助作用,将育人主体从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专任教师延伸到高校管理、服务等各部门,让校院党政干部、专任教师、辅导员、教务管理人员等教职工都成为大学生学业引导的“蓄水池”、就业信息的“发报员”、政策宣传的“扩音器”,发挥多元主体联动效应,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达到协同一致,共同促进大学生学业全面发展、就业充分合理。全力完善学工与教务协同机制,实现“教”与“学”的同向同行;构建完善的学生学业指导制度,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进行分类,以辅修等形式加强各院系各专业融通联系,形成学业引导合力。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新模式,如以创业学院为依托,构建创业孵化培育机制,并持续强化导师制,引导各学科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党政部门统筹联动,发挥好辅导员思想引领作用、专任教师知识传授作用、实务导师实践提升作用、就业部门规划指导作用、管理服务部门行为带动作用等,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提升就业教育的精细化水平,汇聚培养合力,为学生传授新理念、新知识,以“思想引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的全方位联动,切实提高学生学科理论水平和创业素养。
把握时间轴,找准全过程育人的“点”。大学生学业引导和就业指导是一项连贯延续的全链条工作,必须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做到时、度、效的有机统一。要结合各年级学生学习目标和成长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将学业引导和就业指导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入学初期阶段,应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引领其掌握科学学习方法,通过实施“专业学习帮扶计划”“专业课程辅导计划”“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帮助。注重就业创业意识的启蒙,优化就业教育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自身性格、职业兴趣、就业技能等方面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初步树立职业规划目标,为后续学习实践打牢基础。在学校生活中期阶段,注重夯实学生专业知识理论基础,全方位培养其专业技能,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展品牌学习活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更好地提升综合素养。注重将理想信念的培育融入就业创业教育,以创新创业竞赛培育就业思维,以实习实训增强实践能力。在即将步入社会的后期阶段,要着力强化就业目标和择业方向的树立和引导,发挥专项就业教育作用,为学生解读好就业形势和政策法规,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为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支撑。
突出全面性,把握全方位育人的“脉”。大学生学业引导和就业指导是一项共同参与的整体性工作,必须强化全方位育人思维,充分发挥各种育人载体的优势,形成系统育人格局。一方面,要增强家校联动协作,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引导家长主动尽责,提高家庭教育和学校培养的配合度,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业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要大力发挥实践基地、校友资源等社会资源作用,着力建立健全共育机制,以订单式人才培养思维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突出学习实践的导向性和就业的适应性,打造校企双向考核模式,切实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要通过学业引导多样化平台的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的优化,就业指导市场化平台的完善及人才培养帮扶平台的健全,助力实现家校社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利用,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创新思维和就业能力,为高校毕业生走稳就业路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