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精神,并就面向青少年开展劳动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突出了劳动教育对于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意义,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必须大力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教育,帮助青年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激发劳动情感、锤炼劳动意志、培养劳动能力,培养更多热爱劳动、懂得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尚书》云:“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的确,没有体验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滋味,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内涵、珍视劳动价值,就可能变得放纵、荒唐;同样的,缺少了劳动教育,教育就不够完整,就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既包括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技能、劳动思维等方面,同时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作用,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用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时代发展,劳动形式在变,但劳动精神内核、“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这一道理始终未变。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广大学子应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持续塑造自身健全人格和职业素养,培植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精神文化传承发展,助力社会进步繁荣。
把好劳动教育价值导向,培养“爱劳动”的时代新人。“爱劳动”是对未来劳动者基本态度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强化劳动价值观教育,让青年学子更好明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的深刻道理,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厦要靠辛勤劳动一砖一瓦建成,人民幸福要靠劳动一点一滴创造出来这个不变真理,开展好创新创造实践,更好地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引导广大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这把“总钥匙”,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更好地厚植劳动情感,努力通过劳动创造来播种希望、收获果实,在勤学笃行中获得自我提升,用辛勤劳动彰显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懂劳动”的时代新人。“懂劳动”是对未来劳动者基本工作素养的要求。现实发展中个别青年存在排斥劳动、不想劳动的现象,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对劳动的系统科学认知,导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弱化。劳动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统称,人的劳动素养涵盖对劳动的认知、思想、品德等要素,具备正确的劳动素养,就会产生乐于劳动、享受劳动的情感行为倾向;深入了解劳动构成和表现形式,如脑力劳动、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等,以及必要的劳动科学知识,如劳动关系、劳动法律、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知识,就能引领其更好地践行劳动精神、尊重各种劳动。实现“懂劳动”,需借教育之力,通过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强化师资力量等途径,推动劳动价值观念培育与“知情意行”方法论培养相结合,让青年学子更好地“悟劳动之美”“明劳动之理”。应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好劳动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内容广泛涵盖劳动理论、技能、法规、伦理等,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育人路径,培养“会劳动”的时代新人。“会劳动”是对未来劳动者基本工作能力的要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劳动更多体现的是实践技能。要用好实践育人手段,既注重勤劳文化的润育引领,更重视劳动实践的淬炼养成。一方面,要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义务劳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劳动实践,激发青年学生劳动热情和创造力。加强劳动实践指导评估,完善相关机制,更好助推学生劳动实践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另一方面,要努力营造劳动文化氛围,加强宣传教育,用好校园广播、校报、网络媒体等平台,举办主题讲座、展览、演出,让学生深入了解劳动文化。努力培树学生身边的“劳动榜样”,用同龄人、身边事教育更多学生。此外,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与社会支持,引导学生家庭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将更多社会力量引入劳动教育,为学生持续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和资源。积极适应劳动形态变化形势,推动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创新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