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的建设关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刻认识高校党建工作的新使命新挑战新要求,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回答好“强国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守好思政教育主阵地,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方面全面发力,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凝聚思想伟力、厚植精神底色,切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全力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努力奋斗。
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了我们对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规律性认识,是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社会思潮多元复杂,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通过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引导师生筑牢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让其成为自身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强化党性教育,提高师生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使其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筑牢政治根基,确保高校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
强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对高校来说,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神经末梢”,是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的基本单位,是高校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全面推进规范化建设。要精心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工作深度融合,让基层党组织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成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同时,进一步注重学生党支部建设,扎实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政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让青春在党旗下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是永葆大学鲜亮政治底色的重要支撑,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加快形成强大思政引领力,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充分发挥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守正创新中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要注重实践育人,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带动学生成长成才,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推动高校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高校兼具政治和教育两重属性,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既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要推动二者同频共振、互促互进,形成强大合力,立足高校实际,找准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结合点,将党建工作贯穿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在学科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学科建设水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学科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党建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人才。在科研创新方面,引导广大教师党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让高校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加强制度建设和考核评价。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管全局的,考核评价是事业发展的“指挥棒”“助推器”。要建立健全高校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党组织和行政部门的职责分工,规范决策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加强对党建工作的考核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党建工作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等挂钩,充分发挥其指挥棒作用,确保党建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