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网络社交平台逐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青少年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新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强调“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不负时代,不负华年”,这些重要指示为用好和管好网络社交平台,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强化青年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思政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路径。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历史关口,必须以开门办思政课的理念,发挥好网络社交平台的载体作用,让爱国主义在网络空间发挥影响力引领力,持续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强化网络教育内容打造,为宣传正确思想、批驳错误思潮夯基筑台,形成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蓬勃发展新局面。
面向智能技术新发展,重构爱国主义教育“人机协同”范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对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而言,构建新格局不是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叙事的简单增补,也不是单纯的方式调整,而是进一步推动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内在逻辑与数字交互模式的相互适应、相互匹配。要深度聚焦广大青年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政治参与的发展大趋势,从价值、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促使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精细化、高效化,打造育人新空间、新生态。一方面要加强方法创新,借助网络社交平台重构“师—机—生”三元融合协同的爱国主义教育生态体系,形成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分众式、精准化教育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主题划分和内容建设,在沉浸体验和多向互动中改善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获取体验,激发青年参与精神文化生产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以青年视角加以解读和阐释,用青年“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将其深度融入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以有温度的网络思政文化,满足青年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助力提升青少年精神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怀。
以青年个性化精神需求为导向,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供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研究和爱国主义精神阐释,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近11亿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49%。必须立足这一发展现实,基于青年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强化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找准用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要注重供给内容的多样化,聚焦青少年精神需求具有丰富性、个性化和多变性等特点,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优秀文化资源,培育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生态,着力破解“供需错位”“供需失衡”等问题。要精准分析和掌握青年网民的媒介使用偏好,注重信息的动态化呈现方式变革,借助图像传感、动态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巧用文字、图像、视频等多元立体化方式展现,将深邃的爱国主义理论知识、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等以云端化、仿真化方式呈现在网端,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汇聚主流思想舆论的强大力量,更好引发青年的情感共鸣和心理共振。
加强党建引领,凝聚多元主体力量,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和各类群众性主题活动组织机制”。党的建设是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蓬勃发展的坚强保障,集聚更多力量支持是推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一是要坚持党对网信工作的全面领导,在网络空间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对互联网新兴经济领域、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等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引领更多力量参与网络爱国主义教育阵地打造。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关涉全民的教育活动,需要持续激发社会公众更广泛的参与热情,凝聚更多教育力量,通过主流文化宣传、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打造身边榜样等形式,汇聚网络空间正能量,切实激发青年参与热情和融入程度。三是以法治力量护航网络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健全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法治体系,加强网络文化知识生产和政务信息服务等领域立法,完善相关法律中的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等内容。有关部门应通过联合执法等形式开展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整治活动,对网络社交平台滋生的不良风气加以纠正,依法取缔内容不当的网络言论、网络文艺作品,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