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播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要求我们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肩负好文化使命,持续筑牢文化根基,努力打造体现民族性、全球性、包容性的国际传播格局,大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传播能力,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让中华文化走出去,既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助力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实举措,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打造中华文化符号和叙事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符号化是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手段,尤其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符号成为构建国家形象中最具代表性又最通俗易懂的外显层面。基于此,一方面,应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历史背景和深刻内涵,探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美食、中国古建艺术等中华文化代表性符号及其背后的历史渊源与价值,提炼独特精神特质和价值理念,尤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源头活水,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另一方面,应进一步赋予中华文化符号时代意义和时代特征,将其融入现代传播形式与国际化叙事视角中,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不断推动其走向世界、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数字时代,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成为引领各领域变革的重要动力。文化传播也应顺应时代潮流、紧贴时代发展,充分融入数字化发展浪潮,更好捕捉文化传播机会、提升传播效能。紧盯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前沿技术,推动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创造更多既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产品基础上,用更加多元化、场景化、个性化的传播手段,助推中华文化创新性表达、故事性阐述,实现精准传播。如将“中医针灸”“汉服簪花”“中国剪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流行元素巧妙融合,激活中华文化优秀内核,并以数字化等现代国际受众易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加以传播推广,持续满足受众多样化文化需求,让中华文化与时代接轨,推动中华文化传得更远、融得更深、影响力更大,助力世界深入了解中国。
大力培养高素质文化传播人才。人才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和关键因素。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应当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发挥重要作用,肩负好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一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扎根中国大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文化发展,讲好传统文化故事和当代文化发展故事,通过构建鲜活生动、紧贴实践、融通中外的叙事体系,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二是拓展国际视野,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其关注世界文化发展形势,把握世界各地价值及话语体系,做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分众化表达,让不同地区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信,增强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和实效性。三是以完善的学科体系助力传播人才培养,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方式,把数字技术和知识融入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数据科学与语料库研究、网络与语言学等交叉学科的专业化能力,引导学生不断突破学科专业壁垒,拓展知识架构,增强创新思维,拥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创新及跨文化交际和国际传播能力。四是加强数字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一步完善数字资源平台建设,通过智慧教学系统的应用,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养和文化传播能力,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