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守护信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绝不能任由假信用证书侵蚀市场秩序与社会公共利益。
AAA级信用等级证书、AAA级质量服务诚信单位、AAA级诚信经营示范单位……一些企业拥有各类信用证书,这些证书真的可信吗?据媒体报道,近年企业信用评价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机构两三个人加一台打印机就能“出证”,“今天交钱,明天拿证”“多交钱多办证”,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信用评价旨在通过专业评估,激励企业合规运营、恪守诚信,构建健康的市场生态。信用不仅是企业在市场中角逐的“入场券”,更是其长远发展的“金字招牌”。在招投标等关键环节,信用等级常被设为硬性门槛。这种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信用筛选”,倒逼企业重视合规管理与履约能力。但这一机制却被不良企业钻了空子,个别企业不愿在遵守法律法规、完善财务制度、提升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反而寄希望于购买假信用证书“包装门面”,由此催生出“花钱买信用”的畸形产业。
“花钱买信用”给市场信用机制带来极大破坏。当“权威认证”沦为“付费即得”的商品,当“AAA级”不再代表企业的真实履约能力,经营主体将陷入信任危机,招标人被迫增加额外审查成本,金融机构对评级结果敬而远之,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迫抬高,社会诚信根基动摇。
治理假信用证书乱象,绝不能止步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须多向发力,筑牢坚实的信用“防火墙”。要从制度入手,建立严格统一的信用服务机构准入与监管机制,明确信用评价标准,杜绝随意发证。整合税务、司法、社保、金融等部门的实时数据,构建动态信用信息数据库,为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为相关人员提供权威的参考。要运用大数据进行常态化监管,实现从被动查处到主动预防、精准预防。要实施“双向追责”严惩机制,加大对违规发证机构和购买假证书企业的处罚力度,形成“一处造假、处处受限”的惩戒效应。要规范信用修复,统一公示窗口、统一受理渠道、统一修复规则,严厉打击有偿信用修复乱象。全社会应共同携手弘扬诚信文化,提升诚信意识,让诚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强大支撑。
信用是企业的生命线,守护信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基,绝不能任由假信用证书侵蚀市场秩序与社会公共利益。必须根除假信用证书的生存土壤,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助力诚信企业蓬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