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设备获取和使用过程中,如何让技术突破真正转化为千家万户的福祉,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智能科技普惠化发展的必答题。
从春节联欢晚会舞台上机器人扭起“赛博秧歌”,到前不久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在北京鸣枪起跑,智能科技所展现的已不只是“能写会算”,还有“能歌善舞”“能跑会跳”,其应用场景的深化和拓展让人耳目一新。这些创新应用正全面进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智能产品越来越多样化、普及化,并逐步从产业端向生活端延伸,为人们提供更多便捷服务。但也要看到,在智能设备获取和使用过程中,人们还面临着产品价格高、技术复杂、实用性不强等问题。如何让技术突破真正转化为千家万户的福祉,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智能科技普惠化发展的必答题。
价格门槛是需要着力突破的关键障碍。当前,面向家庭销售的全屋智能系统、智能服务设备、陪护机器人等均价普遍较高,智能科技的市场化成本与人均消费能力之间的差距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智能服务走入普通家庭。对此,一方面应持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攻关、材料革新等方式降低核心部件成本,并借助自动化生产装备、大数据应用等技术,优化生产线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效降低生产成本,真正让智能科技产品从“云端”走向“基层”。另一方面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更多智能家居设备纳入消费补贴范围,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支持以旧换新,打造旧设备智能升级新渠道,减轻消费者的经济负担,让更多人享受到技术进步的红利。
实用性是让智能科技更好服务生活的关键。目前,市面上的部分智能产品常常制造出一些“伪需求”,如冰箱搭载语音系统、扫地机器人开发出购物功能等,往往被调侃为“智商税”。生产者必须从人们日常生活出发,建立起需求导向型研发体系,不断优化产品功能。因此,智能产品生产企业应当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精准捕捉人们对智能产品的需求,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差异,注重核心功能,避免过度设计,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用户友好性、性能稳定性、隐私安全性,提升使用体验,实现多场景覆盖,真正让人们生活有“智”更有“质”。
“以人为本”始终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价值导向,坚持以解决现实问题、提高生活品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智能科技更好进入“寻常百姓家”,就能让智能科技真正成为撬动美好生活的有力杠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