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政策引导与行业自觉的双重驱动下,微短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跑出“长赛道”,为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视听享受。
在前不久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微短剧的火爆现象再次成为行业焦点,折射出短视频时代内容消费的新趋势。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微短剧正以惊人的速度为民众所接受。区别于传统剧目的长周期与慢节奏,微短剧以短小精悍、节奏明快、情节跌宕的特点迎合受众观赏习惯,以“草根叙事”贴近大众生活,成为网络视听领域的“黑马”。《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网民使用率近60%;其使用时长甚至追平即时通信,展现出极强的市场爆发力。这意味着微短剧已从单纯的娱乐消遣升级为大众日常数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短剧不仅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在海外市场同样掀起热潮。一批制作精良的微短剧在国际传播中以小体量承载着中国故事的大叙事。例如,讲述流失文物温情回归的《逃出大英博物馆》,通过文物拟人化叙事,让家国情怀跨越时空;用创新话语讲述史前故事的《河姆渡的骨哨声》,通过考古工作者与河姆渡先民跨越千年的神秘邂逅,铺开了一幅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美好画卷……微短剧以创新的叙事手法在海外掀起一股“中国美学热”,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当下,中国微短剧产品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数字内容的新增长点。
但我们也要看到,微短剧的发展仍面临很多问题,特别是在质量方面,部分制作机构为博流量,刻意以“霸总”“战神归来”等浮夸标签吸睛,剧情充斥拜金、炫富、低俗、冲突,甚至靠荒诞情节制造“爽点”。这就需要正确引导和规范。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规则、综合施策,持续推动微短剧品牌建设,引导市场分配机制由流量推广向内容创作倾斜;另一方面,微短剧创作者们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更应坚守创作原则和艺术底线,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打动人心,提升作品的社会价值,跑出“长赛道”,为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视听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