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一新提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它既是战略之举,也是长远之计。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发展社会生产力,既要重视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又要重视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无限创造力,才能不断发掘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活力、新动能。
“投资于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长远举措。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劳动者中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占比仅为24%,约为发达国家的一半。由此可见,尽快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健全完善终身学习机制,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人才兴国、科技驱动”战略,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加大专项投入,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投资于人”是不断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就是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这不仅是投资面临的新课题,更是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新命题。比如,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发放育儿补贴、减税降费、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惠民政策和举措,不仅释放出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利,也是“投资于人”的生动实践。
“投资于人”是对扩大城乡消费的直观拉动和促进。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以真金白银的投入,为老百姓增收减负,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增强消费意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将十分可观。政府通过“投资于人”,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也将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通过实施消费促进计划,鼓励居民购买绿色家电、新能源汽车等,既拉动了内需,也推动了产业升级。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导向的各项经济政策,必将激活城乡消费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