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当前,人工智能正从技术探索阶段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事业发展,人才为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完善人工智能科研保障、职业支持和人才评价机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其储备数量、培养质量与发展潜能是支撑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支撑,成为当务之急。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应对挑战,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等,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人工智能专业技能人才,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朝着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添砖加瓦。
以培养劳动者人工智能技能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与社会转型。人工智能技术作为当下最具变革性的力量,正全方位融入各个产业领域,成为经济社会转型进程中的关键“助推器”。在工业制造领域,依托人工智能算法的智能生产线能够实现精准调控,不仅大幅提升生产效率,还能依据市场需求迅速调整产品规格,助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加速产业升级步伐。在农业生产方面,智能灌溉、病虫害智能监测等人工智能系统的投入和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活力。在金融服务领域,智能风控模型借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时评估风险,保障金融交易安全高效,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这些生动的应用实例充分彰显了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赋能效应。未来,要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重点产业领域,以高技能领军人才培育为引领,以精准提升劳动者人工智能技能水平为基础,全面整合“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推动人工智能专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转型升级赋能蓄力。
构建人工智能技能人才培养生态体系,营造崇尚发展、崇尚科技的良好氛围。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专业技能人才培育方面积极布局,相继出台《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等重要政策文件,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了顶层设计与政策指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高等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开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构建起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根基。应用型高校应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区域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实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建实训基地等模式,培养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多维度协同推进人工智能高技能人才培育,全面助推技能型社会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紧密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和产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增加前沿技术课程比重,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通过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开展项目式教学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经验,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专业培训,拓宽视野,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人工智能技术专家到高校兼职授课,充实师资力量。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通过出台税收优惠、项目扶持、财政补贴等系列政策,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打造校企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共同制订科学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契合行业需求的课程、共建功能完善的实训基地,通过将实际项目引入校园,让学生在真实项目环境中锻炼技能,提高利用智能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应依据企业需求,精准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发挥人才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全社会人工智能创新和应用整体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在推动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一方面,他们的创新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业领域,促使从业人员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技能知识以适应智能化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创新人才通过技术培训、科普讲座等形式向社会传播人工智能知识与技能,提高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理解与应用能力。比如,一些科技企业开展人工智能公益培训活动,面向青少年、在职人员等群体普及人工智能基础知识与编程技能,激发了更多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与学习热情,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储备了人才力量。未来发展中,必须坚定不移推动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事业,源源不断培养更多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技能型社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