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吉林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强调要“着力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作为东北地区多民族边疆省份,持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关乎吉林自身发展前景,更对维护国家边疆稳定、推动东北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认识民族团结进步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民族团结进步能够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民族团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多年来,吉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把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集全省之智、举全省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及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使得企业能够安心生产经营,投资者愿意投身吉林经济社会发展,有力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多元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还要认识到,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为推动区域文化繁荣提供丰富素材,并以此带动产业发展,为区域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区域协调发展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区域协调发展能够为各项事业进步提供强大物质基础、经济保障,有助于深化各民族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促进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增强民族凝聚力,继而推动民族团结。例如,吉林实施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加大了对蒙古族聚居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了当地交通、通信、水利等条件,同时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生态旅游等产业,提高了百姓收入水平,增进了各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未来,应在科学认识二者关系基础上,围绕民族地区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色产业发展不足、人才储备不够充分等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推动二者良性互动,更好地促进吉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强化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制定规划,统筹推进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和改造民族地区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达性,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连接,努力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清除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障碍;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高网络质量,推动“互联网+”在民族地区的应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抗旱防洪能力。同时,加强民族地区能源供应、环境卫生等方面建设,强化管护,形成齐抓共管良好局面,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边境贸易、特色产业”。必须充分挖掘吉林各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特色产业。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民族特色产业,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持续支持和引导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在朝鲜族传统美食产业方面,着力扶持大型食品加工企业,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品牌,并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通过举办民族文化节、特色产品展销会等活动,提高民族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同时,推动民族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文化体验项目,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深化人口发展和人才储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开设专业课程,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打造兼具扎实经济学与民族学理论知识,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的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在民族地区扎根创业。如,为人才提供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职称晋升机会等,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引导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投身民族地区发展。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人才科技成果更好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障,更好地助推民族团结进步与区域协调发展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