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推动非遗“出海”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闫振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自2017年起,我国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24年6月,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决议,把每年6月10日定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明发展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文化积累,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加强对外传播,推动其更好走向世界,对于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深刻认识非遗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涵和鲜明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在时间长河中具有永恒的审美魅力,不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人类文明“活态”延续的重要体现。它具有鲜明特点:一是活态性,作为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依赖于人的传承和实践而存在;二是传承性,它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等方式世代相传;三是民族性,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四是地域性,它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密切相关。文明交流互鉴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在交流中实现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它主要有几个方面含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承认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搞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强调平等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各文明处于平等的地位,相互倾听、相互借鉴;注重创新发展,通过交流互鉴,将不同文明的优秀元素融合到自身文化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科学把握非遗对外传播与文明交流互鉴的相互关系。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将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智慧,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通过交流互鉴,可以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和尊重。另一方面,文明交流互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传播提供了新的动力和途径。在交流互鉴过程中,各民族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例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在海外的广泛传播交流,不仅让海外华人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也让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华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各民族也能够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非遗,继而为不断深化交流互鉴奠定基础。未来,应进一步开拓非遗交流互鉴的路径和空间,在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基础上,强化非遗的多样性保护、传承人才的多渠道培育、传播生态的多维度优化,共同传播和守护好这一人类文明瑰宝。

融合创新,提高非遗传播质量和“声量”。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余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总数目前位列世界第一。未来发展中应强化传承传播质量,加大创新融合力度,积极拓展传播渠道、打造非遗品牌、更新表达方式,让非遗成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者”“讲述者”。将现代元素科学融入非遗项目中,不断丰富其个性特色,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通过优秀品牌的创建打造、对外传播方式的更新升级,让其更好走向国际社会,在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中增强非遗的凝聚力、影响力。积极发挥数字赋能作用,运用高清影像采集、3D扫描、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非遗项目进行全面细致记录、展示形式创新,为受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让非遗能够“听得见”“看得着”“带得走”“学得来”、触手可及,让代表非遗的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器物,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中国的大美河山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人文内涵。

非遗为桥,更好促进民心相通和相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欢迎各方一道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交流互鉴,贵在民心相通。“美”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非遗之美,美在文化、美在传承,美在技艺高超、美在匠心精神的坚持。推动非遗“出海”应巧用东方美学,全方位展现东方神韵,同时讲好非遗故事,传播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执着坚守和无私奉献的事迹,向世界传达大国工匠精神。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叙事逻辑,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向海外受众传达非遗精髓的同时,强调人类文化共性,努力实现传受双方的情感共振。要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有关非遗工作,通过中外人文交流活动等形式,同世界各国交流非遗保护经验,宣介我国非遗项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与各国受众建立更为紧密的文化联结、审美联结、情感联结,吸引更多国外观众关注中国非遗,在促进民心相通相知中持续实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深度对话。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