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岁月中,与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艰苦卓绝斗争,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而成,是东北抗联将士崇高精神风貌和高尚思想品格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伟大抗战精神的具体体现,东北抗联精神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更能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弘扬东北抗联精神,锤炼品格、砥砺奋进,为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引导教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总开关。东北抗联之所以能够义无反顾地勇赴国难,之所以能够克服千难万艰长期坚持抗战,之所以能够面对严刑拷打和死亡毫无畏惧,从根本上讲,就在于拥有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无限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政治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也就是说,教师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理想信念的播种者。抗联将士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爬冰卧雪、坚持斗争,与新时代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破解教育难题的时代担当形成历史呼应,深刻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在教育实践中,要将抗联英雄杨靖宇将军“胃中草根棉絮、心中家国大义”的事迹转化为师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使教师深刻体悟“国之大者”与“教之本源”的内在统一,持续筑牢教书育人的思想基石。要利用东北抗联精神专题宣讲、抗联故事德育浸润、重走抗联路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深刻理解“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中自觉践行教育初心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价值跃升。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涵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育人情怀。“九一八”事变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东北抗联将士怀揣拳拳爱国之心,义无反顾地担负起挽救民族危难,解救同胞于水火的历史重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教师“把家国情怀贯穿教育全过程”。东北抗联精神作为极具生命力的红色教育资源,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鲜活教材。广大教师要深入研读东北抗联历史,挖掘其当代价值,将东北抗联精神传承与自我德育教育实践相结合,把民族大义转化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厚植自身家国情怀的同时,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将抗联故事、抗联精神融入课堂教学,让历史与现实交汇,使学生在感悟英雄事迹中、感怀伟大精神间厚植爱国情怀、积蓄成长力量。要以抗联志士为榜样,始终将民族大义与大局观融入言行举止,在知行合一中实现爱国精神的代际传承。深入学习抗联战士在密营中坚持学习马列著作的好学精神,在终身学习中提升育人本领、涵养教育情怀,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定力培育时代新人。同时,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站稳政治立场,以敏锐洞察力识别错误思潮的逻辑谬误与价值偏差,自觉抵御功利化、浮躁化倾向,在课堂内外旗帜鲜明地弘扬大历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培育学生科学历史认知思维,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筑牢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根基。
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激发“挺膺担当、砥砺奋斗”的工作热情。东北抗联抗日斗争的自然环境之恶劣,后勤给养之奇缺,兵力对比之悬殊,孤悬敌后之苦闷,持续时间之漫长,在人类战争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面对如此艰苦的斗争环境,广大抗联将士却与日伪军殊死鏖战14年,在漫长斗争岁月中铸就了“不畏艰险、愈挫愈勇”的战斗作风和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些作风品质为新时代教师树立了精神标杆。当前,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德才兼备人才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目标,这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担当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广大教师应以抗联英雄为榜样,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展现迎难而上的意志、追求卓越的态度,通过言传身教将奋斗精神转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要志做“大先生”、当好引路人,以躬身实践展现工作热情、诠释教育初心,让学生在言传身教中汲取精神养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要矢志不渝地提升小我、追求大我,坚决摒弃急功近利思维,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投身教育事业、科研工作,像抗联将士在林海雪原中顽强生存那样,在教学科研的“冻土”中开掘创新,用数字化赋能传统课堂,以跨学科思维突破研究边界,让教学活力、科研动力在攻坚克难中迸发,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