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出版的第1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文章强调,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继续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新的奇迹。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团结奋斗”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引人思考,为新时代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团结奋斗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锤炼铸就的宝贵精神品质,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革命传统,是推动事业向前发展必须始终葆有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始终心怀梦想、不懈追求,开发和建设了辽阔秀丽的大好河山,在接续奋斗中成为伟大的人民和伟大的民族,在创造梦想中形成伟大民族精神。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也充分证明了,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经过7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已经铺展开壮美画卷并呈现出无比光明灿烂的前景,同时它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前进道路不可能一马平川,必定会有艰难险阻,可能遇到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依靠团结奋斗继续开辟美好未来。
,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团结奋斗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团结奋斗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奋斗,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团结奋斗的正确方向,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才有主心骨,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团结一致、勠力同心,朝着共同目标前行。新征程上,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
凝聚团结奋斗力量,必须坚持科学理论的武装和引领。理论上坚定清醒是思想政治上坚定清醒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这既是光荣的历史使命,也是严峻的现实考验,迫切需要以理论武装推动全党团结、事业发展。理论强才能方向明、人心齐、底气足,必须以思想高度统一确保政治统一、行动统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团结奋斗的正确方向,坚决维护和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思想理论基础,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要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加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前进道路上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工作举措和实际成效。
凝聚团结奋斗力量,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团结奋斗必须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团结奋斗。回望历史,党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党与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的历史。只有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团结依靠人民,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为人民不懈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凝聚起全体人民智慧和力量,激发出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动力,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以团结凝聚力量,用奋斗铸就伟业,不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
凝聚团结奋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