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4版:理论

多维发力 推动德育工作提质增效

张秋贺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所蕴含的内在教育思想关系到教育总体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否得以解决。立足新时代,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立德树人与教育强国建设的关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聚焦政治引领、价值导向、文化滋养、社会实践,不断推动德育工作提质增效,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跃升,从“育才”到“铸魂”的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德育工作“压舱石”。德育工作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德育的根本内容,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把握时代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推动德育从“灌输传递”向“内化生成”转变,从“外在规范”向“自觉认同”转化,增强教育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要创新教学方式,强化课堂吸引力,注重引入案例分析、情境模拟、问题探讨等互动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情境认知价值、澄清思想、辨析道理,真正实现由知向行、由识向信的跃升。要深刻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规律,因势利导做好网络思政工作,打造多平台传播矩阵,充分利用主流媒体权威性与社交平台渗透力,构建“线上+线下”“主流+社交”的协同传播格局,强化主流价值引导力与“圈层文化”传播力的动态平衡。同时,加快“大思政课”体系建设,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教育、日常管理与文化建设之中,形成内容协同、资源协同、机制协同的德育生态系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触达广度与引导效能,切实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与价值共鸣。

把牢价值取向,夯实立德树人“定盘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德育工作的价值坐标。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德育工作需以核心价值观为“黏合剂”,将其融入学生认知与实践。要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生认知水平、情感需要、成长规律深度融合,推动德育理念由抽象走向具象、由理论走向体验、由灌输走向共鸣。通过语文、历史等人文课程挖掘文化精粹,在数学、科学等学科中渗透科技伦理,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统一。价值塑造不是朝夕之功,广大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挖掘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生的优势,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厚度,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将价值引导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行为准则,为学生成长提供坚实价值支撑。

依托地方文化,激活德育资源“活水渠”。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国家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德育工作实现本土化、特色化和生活化的重要依托。吉林历史文化深厚、拥有红色资源丰富、地域特质鲜明,拥有丰富的育人素材和资源。要将东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东北抗联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工业文化与冰雪文化等资源系统整合、深入开发,融入德育课程、教育实践与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具有地域辨识度与时代价值的德育资源体系。通过编写地方文化校本教材、开发红色故事教学模块、组织传统文化展示与讲解等方式,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历史自觉与民族自信。要善用各类文化场馆资源,打造“行走的课堂”“流动的教材”,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悟地方历史脉络、文化精神与道德力量,实现从“看见”到“理解”、从“接受”到“认同”的教育转化。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育人功能,要将传统技艺与思想育人深度融合,在剪纸、年画、民乐、皮影等非遗弘扬传承活动中浸润美育、德育与情感教育。鼓励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制作短视频、创作微讲稿、开展数字传播,让地方文化“动”起来、“火”起来,提升传统文化的道德引领与价值塑造功能。

注重社会实践,搭建知行合一“连心桥”。知行合一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引导作用,把思政教育嵌入真实社会生活,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强思想锤炼,提升道德修养。高校应主动对接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主题,设立跨学科、跨年级、跨单位的综合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在“沉浸式”实践中理解国情、感知社会、增强使命感。要系统构建实践育人机制,将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劳动教育、岗位体验、红色寻访等纳入第二课堂制度化建设,并在评价体系中体现其育人实效,使道德行为、公共意识与责任担当真正成为人才评价的重要维度。同时,要主动拥抱数字技术,借助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工具构建德育实境,打造可交互、可探究、可评价的数字思政场景。通过构建智慧德育平台,实现对学生成长轨迹的全过程记录和行为反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从“群体化”转向“个性化”、从“定向施教”走向“精准引导”,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智能化、科学化水平。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