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开朗的父亲,生前喜吹拉弹唱、舞文弄墨,而对打麻将玩扑克之类的竞技娱乐,一窍不通。其实,他也有抽烟喝酒的嗜好,怎么劝,都是徒劳。多年来父亲坚持写日记,他经常在小酌后,边抽烟边写日记。在我看来,烟酒于父亲是活跃思维、激发灵感的介质,能让父亲的思绪更加生动丰满地顺着笔尖流淌到纸面上。
父亲只读过小学,他凭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将平淡的日子记录得妙趣横生。他的日记,格式简单、层次清晰,先写下年月日,公历农历都记,还有当天的天气情况和时政新闻,像日历牌、像天气预报、像新闻头条。
父亲写的最后一篇日记,记录的是:“2015年5月22日,星期五,农历四月初五。天气晴,最高气温20℃,最低气温10℃。东子上班。上午在药店打针两瓶,有线电视续费300元。”当时父亲已病魔缠身,还在坚持写日记,寥寥数笔。后来住院,再没有写日记。再看前几天的日记,如5月19日,父亲写着“上午东子领着(我)到市医院专家门诊看病”;5月20日,父亲写着“东子交水费100元”。那是在市医院陪父亲检查完身体后,他疲劳地坐在等候区,慢慢将钱包打开,抽出一张小纸片,上面写着8位数字,父亲说是家里的自来水缴费卡号,让我记住,好缴费。没想到从那以后,父亲再没交过水费,改由我来做这件事。
父亲的日记不在乎写多好写多少,感触多就多写,感触少则少写。寒来暑往、风雨阴晴见诸纸面,国事家事、个人琐事融入笔端。在1997年7月1日这天,父亲重点记录的一句话是,“香港回归,百年梦圆”;2001年7月13日写着,“申奥成功,举国欢腾”;2008年8月8日写着,“京奥画卷,惊艳展现”。日记里更多的内容是家庭小事。
当我参加工作后,父亲每天记录日常生活时,总是先提我如何如何,接下来再说其他人或事。当时我与他很少言语交流,但我的一举一动他都特别关注,没挂在嘴边,都默默写在日记里。即便我日常的上班、休息,父亲都不厌其烦写着“东子上班”或“东子休息”,数年如一日,重复而没有变化。其他如母亲兴致勃勃上山采菜、赶大集;妹妹无忧无虑读师范;亲戚朋友来借钱,父亲量力而行给予帮助;父亲不忙时免费教儿童拉二胡弹古筝,教年轻人吹喇叭,向周围邻居特别是中老年人讲解赏析诗词;逢年过节组建秧歌队,父亲吹唢呐,母亲扭秧歌等等。记录平铺直叙,语言简洁直白,字里行间蕴藏着沉稳之力,让我对生活怀有敬畏感。
父亲左手拿秤,常年干粮油买卖,“老王米行”在十里八村有一定的声望;右手拿笔,常年坚持写日记,乐此不疲。
父亲虽然文化底子薄,但是经常读书看报,在日记里时常作文艺评论,抒发对歌曲等文艺形式的感想。如“《烛光里的妈妈》《父老乡亲》《我们就是黄河泰山》等歌曲,词曲唱俱佳,特别喜欢听,偶尔会感动得落泪。什么是经典音乐作品?就是在时间上持久流传,在空间上广泛传唱。经常有人问,一首歌曲作词与作曲哪个重要?二者都重要。旋律是作品的翅膀,歌词是作品的灵魂。”
父亲曾在商业系统工作,后来下海经营粮油店多年。由于经营粮油的超市逐渐增多,购买力慢慢分散,父亲便将几间门市房出租,陆续经营买卖的还有三家。粮油店左侧是缝纫店,右侧是建筑材料店,接下来是摩托车修理部,父亲在沾满油渍的日记里描述说:“缝纫店,裁缝衣服更体面;粮油店,供应百姓食为天;建材店,支撑广厦千万间;修理部,足下生风迈向前。真可谓门庭若市生祥瑞,衣食住行都齐全。”我想,通过日记记录下自己所感动的事物、感悟的心得,会让人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吧。
日记一翻,感慨万千。不仅有对父亲的思念,有时候就是一种牵引。在1998年的日记里,父亲多次记录我去参加并主持几位同学的婚礼,往哪儿去、哪天回,记得清清楚楚。20多年过去,当时的热闹场景历历在目。
人生是一幅画,日记是带有画面感的描述。感恩父亲的记录,让纸面充满思绪。在我翻过这20本日记后,父亲一再出现在我的睡梦中,虽然他在我的梦中从来没说过话,但他总在以微笑鼓励我,将幸福生活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