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家安全思想,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源流和历史借鉴。新形势下,我国国家安全面临诸多严峻挑战,这就需要吸收借鉴传统文化中治国安邦的治理智慧,深入挖掘并准确把握其中的民本思想、统筹协调思想、辩证思维以及“和合”思想,做到把握实质、守正创新,为新时代国家安全实践提供厚重的文化滋养。
民本思想构成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立场。人民是国家的核心要素和关键构成部分。安邦必先安民,维护国家安全必须以人为核心。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贯穿于历代治国理念之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治国之道,乃以民为本也”,这些阐述无不彰显出人民在国家架构中的关键地位。于国家安全而言,“民本”是其坚不可摧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国家安全观,并指出“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真正夯实国家安全的群众基础”,进一步突出了人民安全在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了人民在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彰显了党在治国理政和维护国家安全中所遵循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
统筹协调思想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统筹协调思想,强调从整体视角出发,兼顾各方、综合考量,追求系统内部的平衡与和谐,这对维护国家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管子》中指出,“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体现了协调发展问题与安全问题的核心思想;唐太宗所著的《帝范·崇文》中记载,“文武二途,舍一不可”,强调了文治和武功即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在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总体国家安全观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统筹协调的发展思想,在构成要素上覆盖社会各个领域,既关注传统安全,也关注非传统安全;在安全维度上进行全方位考量,既关注外部安全,也关注内部安全,既关注发展问题,也关注安全问题,既关注自身安全,也关注共同安全。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与国内诸多挑战,充分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统筹协调思想,对于全方位构建起坚固的国家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义。
辩证思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中的重要思维方法。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大量的辩证思维方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且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相反者相成。这种思维方法沉淀在众多文化典籍里,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在安与危的辩证关系上,《周易·系辞下》提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强调危机预警的重要性,是一种“思危方能居安”的辩证思维;《荀子》中记载,“将以为乐,乃得忧焉;将以为安,乃得危焉”,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忧患与安乐的对立统一。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提升为治党治国必须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强调“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这些重要论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关于安与危、忧与乐之间关系的辩证思想,是我们维护国家安全所必须遵循的重要思维方法。
“和合”思想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所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我国自古以来就提倡“以和为贵”,“和合”思想是中国处理内政外交事务中形成的关于安邦定国的文化立足点。这种“和”的观念表现为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儒、释、道三大思想体系都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这种“和”的观念还表现为一种“同舟共济”的共同体意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和则强,独则弱”就反映出中华民族对和平稳定的追求和睦邻友好的主张。总体国家安全观超越了“零和博弈”的安全观念,塑造了“共同安全”的发展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建设和谐世界”。全球化时代,“和合”思想愈发彰显出重要价值,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和合”之道拓展国家安全空间,让国家发展置身于和平稳定的世界格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