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08版:理论

用东北抗联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韩 旭

每到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华民族总能爆发出光耀千古的强大精神力量。作为抗战壮丽史诗中最惨烈、最令人动容的厚重一页,东北抗联在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伟大的东北抗联精神。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自信则国家自信。东北抗联精神不仅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新时代青年自信自立教育的重要资源。要充分发挥东北抗联精神特有的感召、引领、激励作用,引导广大青年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历史使命,以自信自立的精神状态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帮助广大青年科学把握东北抗联精神深刻内涵。明晰精神内核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东北抗日联军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是党中央确定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第一批伟大精神,其基本内涵是“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其中,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基石和根本,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围剿及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等困难,抗联将士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这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他们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奋勇向前;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和基调,抗日战争是民族存亡之战,东北抗联将士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高举抗日救国旗帜,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在白山黑水间掀起抗战热潮,充分彰显了抗联将士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底蕴和风骨,抗联将士英勇善战、浴血奋战、殊死决战、携手作战,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较量,把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体现得淋漓尽致,彰显出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凸显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

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学校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用东北抗联精神滋养时代新人,关键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要强化认识,以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东北抗联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尤其是用好思政课这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抗联将士的英勇事迹、抗联精神的继承弘扬融入课堂,让思政教育更有感染力,让“强大精神力量”浸润青年心灵。要立足大时代,瞄准“小”切口,科学设立教学目标,用讲故事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对话、互动等学习方式,将抗联英雄事迹、拼搏精神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和手段加以呈现,创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中心的项目化学习路径,在浸润式学习中实现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教育目的。

构建校政社协同教育格局,让东北抗联精神更好地深入“青年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东北抗联精神滋养时代新人,离不开实践教育手段的应用,需要构建学校、政府、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的协同教育格局。学校方面,应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着力,通过举办抗联精神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文化墙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抗联精神和抗联事迹,引导青年学子以抗联英烈为榜样,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相关部门应强化统筹,充分利用杨靖宇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组织青年开展“重走抗联路”“重温抗联精神”实践活动,鼓励青年参与抗联文化遗址保护宣传工作,增强其对抗联精神的感性认识。推动东北抗联题材主题创作,以优秀的文学、美术、影视等作品讴歌抗联将士,弘扬抗联精神,使之成为广大青年成才路上最好的“营养剂”“教科书”。青少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原住民”,用东北抗联精神滋养时代新人,应用好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现代信息、立体影像等先进技术,还原抗联密营遗址,让杨靖宇将军“诉说”抗战经历,以时空对话方式吸引更多青年关注、了解、体悟东北抗联精神,为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关于我们|广告服务|联系我们|COPYRIGHT版权所有 : 吉林日报

ICP备案号:吉ICP备18006035号 网络经营许可证 : 吉B-2-4-20100020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火炬路1518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431-88600010 爆料电话 : 0431-886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