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要求。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传统的生产方式,对各行各业提出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时代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其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思政教育的赋能作用,有助于其教育理念、目标、内容、方式、体系、治理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应积极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大势,坚定不移地推动思政教育全方位变革与创新,积极开辟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为筑牢民族复兴的人才根基贡献力量。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更是必行之路。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全新的育人载体,推动传统教育理念从“讲授”向“互动”、从“供给”向“自取”、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为思政教育注入新的活力。当前,新技术数智化平台已成为思政教育的崭新阵地,广大高校应以数智化思维审视并重塑思政教育全过程,借助这些新平台以更加生动形象、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通过创作富有创意的视频素材,以科学严谨且轻松幽默的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推动生产实习,进行日常管理、实践创新、就业创业等,使思政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影响力。
革新教育理念,引领思政教育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其发展依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思政教育必须主动拥抱新技术,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从“供给驱动”到“需求驱动”的转变,进而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的教育获得感。一方面,要强化融合性理念。新质生产力打破传统产业边界,呈现跨界融合特征,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打破学科壁垒,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专业课程中,促进思政与多学科深度融合;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与地方党建、数字化城市建设等的协同,构建全域化、一体化“大思政”工作格局,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成长指导与价值引领。另一方面,树立前瞻性思维。思政教育不能局限于对既有知识的传授,而应着眼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将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前沿科技、创新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例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思政教育可引入相关伦理、法规及社会影响等议题,引导学生思考科技进步背后的人文价值与社会责任,培养其对未来科技发展态势的敏锐洞察力和正确判断力,使学生不仅适应当下社会,更能引领未来变革。
凝聚新质要素,夯实思政教育发展根基。新质生产力涵盖诸多新要素,高校思政教育需积极整合这些要素,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积极汇聚技术力量,充分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等创设沉浸式、交互式教学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思政魅力,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分析和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动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高质量启智增慧培养方案,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吸纳社会教育资源,秉持开门办学理念,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合作,邀请行业精英、科研专家走进校园,分享创新实践经验与奋斗历程,用真实案例诠释新时代精神,深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
强化实践创新,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政教育的根本原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高校应强化实践创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思政知识的能力。积极运用新兴技术并结合实践要求,探索打造以“辅导员+专业教师”“校内+校外”数智资源、学科社团为核心驱动的,以学业辅导和能力提升体系建设为中心的,围绕红色传承、社会责任、专业精进等主题教育为根本的,实现基础夯实、拓展深化、综合提升层层递进培养为重心的,以“联动机制”为关键牵引的实践育人新模式,不断强化思政教育与实践创新同频共振,使学生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也使高校思政教育在实践磨砺中彰显生命力,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导航仪”与“助推器”。